大众日报评论|把握好常态化防控中的变与不变

□ 本报评论员

伴随疫情形势不断好转,防控由“应急”转向“常态化”,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生活出行,也随之进入一个重新调适期。科学研判当前形势,准确把握常态化防控中的变与不变,对巩固疫情持续向好态势,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经历过最初的严阵以待,当前人们对疫情的感知在变化,整个社会心态也变得微妙起来。在社区一线,有的地方防控,测量体温“虚晃一枪”,扫码登记无人查验,全靠群众自觉;有的地方则不作区分,一律从严,使得高峰时段人流拥堵加剧,无形中增加了聚集风险。常态化防控中,“意思一下”走形式,浪费人力物力不说,还容易出现漏洞;“过度防疫”一刀切,又过于死板、影响效率。到底该怎么防、标准在哪里,一些同志直言有些“摸不准”。如何因时因势因事制宜,以动态管理调整标准举措,让防控工作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是对各级各部门治理能力的新考验。

从“应急”走向“常态”,坚决态度不能变,思想之弦不能松。还记得春节期间,疫情来势汹汹,一切充满未知,但各方防控迅速全面启动,防控措施取得良好成效,一举扭转战局。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党中央果断决策部署,省委坚决贯彻执行,全省上下齐心抗疫,以坚定有力的战疫态度,从严从实的防控措施,筑起一道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抓好常态化防控,也只有继续保持这种劲头,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让防控“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我们才能掌握斗争主动权,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

从“应急”走向“常态”,治理方案要创新,具体策略要优化。常态化,绝不是经济社会“冻结”常态化。我们既要保持警觉,防止出现防控真空,又不能过分焦虑;既要把病毒“锁”起来,又要让经济社会稳定有力地“跑”起来。对此,我们就有必要来一次综合研判,哪些措施是必须保留的,那就坚决保留;哪些环节关口决不能失守,那就必须精准制导,盯紧盯牢,坚决从严;哪些措施当前已经失去了效用,那就要上下协调,逐步取消。如此,我们才能在动态调整中,努力求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