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想有成績,這種思維要放棄


教學要想有成績,這種思維要放棄

一次區統考,老李教的班在年級排第一和第二。新來的小王跟同辦公室的老趙提起這件事,滿臉的羨慕。

老趙語重心長地告訴小王:“老李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勤奮。你看他的每一張學案和試卷,都是寫得密密麻麻的;另外,很多時候,他沒有晚修也會留在辦公室備課改作業,十一二點才回家;還有每天下午五點十五分放學後,他會把學生留下,做個練習再讓學生離開......”

小王聽了熱血沸騰,老趙說完拍拍小王的肩膀:“天道酬勤啊,小夥子,努力幹,下一次成功就是你的!”

老趙的話到底有沒有幫助呢?

如果只是希望能激發小王的工作動力,那的確會有點用;可是如果希望能對小王未來的行動有所指導,恐怕還做不到。

為什麼呢?因為老趙解釋的角度有問題。

教學要想有成績,這種思維要放棄

老趙解釋的問題在哪裡呢?

英國有個自由民主黨,它的前身之一叫輝格黨。現代英國之所以能擠進世界強國的行列,輝格黨可是功不可沒的。

十九世紀,英國曆史學家在總結英國光榮革命以來的歷史時,把它幾乎描寫成了一部輝格黨的黨史。在他們的筆下,輝格黨是英國進步的力量,英國在輝格黨的帶領下走向勝利是歷史的必然,而當初那些反對輝格黨的力量則都是落後勢力,他們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人可能沒感覺這裡有什麼違和感,英國確實在進步啊,落後勢力確實失敗了啊,難道這麼寫歷史不對嗎?

1931 年,英國曆史學家赫伯特·巴特菲爾德出了一本書,叫《輝格史觀》,對這種歷史觀提出了強烈質疑,併發明一個詞,叫“輝格史觀”。

輝格史觀本質上是一種看待歷史的方式,它有兩個核心特點,第一是把今天的一切看作是歷史必然的結果,第二用今天的價值標準看待過往的人和事件。

舉個例子,小光買彩票中了500萬的頭獎,小花很驚訝,小黑對小花說:“小光平時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來研究彩票號碼的走勢圖,而且每天雷打不動地買一張彩票,這個500萬是他應得的!”

小黑這個解釋,用的就是輝格史觀。按他的說法,只要多研究和多買,就一定能中大獎,問題是,和小光一樣努力研究彩票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中頭獎的偏偏就是小光呢?

像文章開頭的例子,老趙表示老李拿第一是過去努力的必然結果,這也是輝格史觀。試想一下,小王如果真下定決心向老李學習,也的確做到了同等勤奮,那最後他一定也能拿到年級第一嗎?恐怕也說不準。

輝格史觀最大的問題,是想當然地把過去和現在聯繫起來,無視成功的複雜性和偶然性。

教學要想有成績,這種思維要放棄

輝格史觀的問題,在於站在勝利者的角度梳理歷史。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避免輝格史觀呢?

1.虛心調研,識別關鍵因素

對於成功,輝格史觀會讓人預先設定一個因素,然後不斷嘗試把這個因素與成功聯繫在一起。比如哪個同事教學成績突出,他們就會找到一個理由,要麼年輕,要麼漂亮,要麼幽默,要麼勤奮等等,然後收集對理由有利的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

其實,更好的選擇,是虛心收集一手材料,從中分析成功的關鍵因素。

如果把教學成績排名進入前列算作成功的話,那麼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我曾教過一個班,從八年級到九年級的9次統考中,拿了6次年級第一和2次年級第二,九年級上學期的一次統考雖然掉到年級第十,但後來的期末還是重新奪回第一。這是不是證明我的做法比同事的做法好呢?當時的我還真是這麼認為的,可是現實馬上就打臉了。

到了九年級下學期,年級分出了兩個快班,剩下的普通班雖然據說成績是相差無幾,但是我發現無論怎麼努力,自己的班級都進不了普通班前三,直到中考也只是第四而已。

後來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全級普通班的所有統考成績收集起來,統計相關的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後發現,之前的班級之所以經常考第一,主要是因為優生比其他班多,推高了平均分和優秀率,及格率其實並不出眾;分班後,優生基本被抽走,平均分被拉了下來,及格率本來就不能獨當一面,自然就很難進入前列。也就是說,我的做法並沒有比同事高明,只是老天照顧了一次罷了。

從那時起,我意識到,學生的數學成績實力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隨後的觀察中,我發現學生的應試能力也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果一個教師的努力沒有聚焦到學生的成績實力和應試能力上,想出成績可能不大容易。比如一味追求講課風趣幽默,但是對學生的掌握程度缺乏跟進落實,這樣的努力值得商榷。

教學要想有成績,這種思維要放棄

擺脫自以為是,虛心調查研究。

2.立足實際,尋找高效路徑

輝格史觀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讓人認為成功的人說什麼都對,失敗的人說什麼都廢。比如哪個同事教的好,就想都不想地把他的做法照搬過來,哪個同事成績平平,就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其實,更好的選擇,是把別人的做法看成可能的選項,然後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情況,尋找高效的路徑。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級著手:

第一是資源層,對比自己和同事投入教學的時間、精力、金錢和情感的程度。如果基本的投入都不夠,那沒什麼好說的,一個字,幹!

如果投入已經很多,效果還是有限,就應該把目光轉向第二層,方法論層。同樣的40分鐘,怎樣上課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同樣的一份資料,怎樣使用才能幫助更多的學生用好......一定要相信,今天遇到的問題,早就有人經歷過,而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我們要做的是學習。

投入了精力,又找到了方法,行動起來會很有成就感,但是也很容易陷入瞎忙。這時我們需要關注第三層,目標層。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用考慮,哪些事情更重要,哪些事情可以往後推......做更少更好的事,是最重要的高效能。

教學要想有成績,這種思維要放棄

立足實際,從資源、方法和目標三個層次尋找高效路徑。

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誰也不可能完全避免輝格史觀。編故事是大腦的學習機制,而只要我們講一個故事,就難免會設定主人公和主題,並且對故事中的人和事做出評判,而評判的標準一定會被今天的價值觀所影響。

但是我們能做的,是擺脫自以為是的主觀視角,從事情本身出發去考慮問題,讓大腦編制的故事儘可能地客觀,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執著於這個故事,還得時刻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