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水立交,貫穿洪澤湖,淮水直達滄海——淮河洪災根治方案構想

構建水立交,貫穿洪澤湖,淮水直達滄海——淮河洪澇災害根治方案構想


千里淮河,近代洪災頻發,被稱之為害河。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主席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於是舉國而為,全民行動:

上游(河南)及各大支流(安徽)陸續建成數座大型水庫,汛期攔截山洪;

中游因勢利導,設置蓄洪區行洪區(安徽),調減洪峰,保護大中城市及工業基地;

下游疏浚水道(江蘇),既入江又入海,通暢其流。

幾十年治理下來,淮河洪災危害已大大下降。

然而,若遇極端性持續強降雨(1991年、2020年),既有水利設施已不能予以阻遏,中游兩岸大片田園莊戶被淹沒,災民流離失所,甚至乞討度日(1991年)。

目前,淮河洪災主要出現在中游,而其癥結是在中下游,準確來說,中游和下游相交位置的洪澤湖就是其瓶頸所在。


構建水立交,貫穿洪澤湖,淮水直達滄海——淮河洪災根治方案構想

製圖:卜築居


洪澤湖,歷史上由於黃河多次改道侵奪,在此留下大量泥沙。洪澤湖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間,最低處7.5米左右。湖底高出東側平原4~8米,所以又稱為“懸湖”。

淮河中游從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長490公里,地面落差僅16米。淮河干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託,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洩不暢。

洪澤湖還擔任多種身份,兼有多項功能。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又是航運樞紐,還是農業灌溉、漁業生產、南水北調、生態保護等重要基地。

如此,洪澤湖常年要保持較高水位,才能滿足所擔負的各項功能,這與防洪是相矛盾的。在2019年汛前,洪澤湖做了適當的放水降水位,結果遇到旱年,遭到各方責怪,只得從長江抽水補充。

洪澤湖的出水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入江,一條入海。

洪澤湖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入江水道,長150公里,地面落差約7米。若在長江汛期,洪澤湖和長江的水面落差遠小於7米。

洪澤湖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居其北側。河道起於洪澤湖東二河閘,在濱海縣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3.5公里,河道寬750米,深約4.5米。近期工程設計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遠景設計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入海水道在洪澤湖蔣壩水位13.5米才允許啟用分洪。


構建水立交,貫穿洪澤湖,淮水直達滄海——淮河洪災根治方案構想

製圖:卜築居


綜上所述,簡而概之:

洪澤湖湖底高,常年水位高企,汛期頂託淮河,在防洪功能上起著負面作用;

入江水道在汛期水位落差極小,幾無洩洪功能;

入海水道落差大,設計流量也不小,可是由於洪澤湖的阻隔,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構建水立交,貫穿洪澤湖,淮水直達滄海——淮河洪災根治方案構想

製圖:卜築居


由此可見,要使淮河水在汛期快速流入黃海,及時降低水位,只有跨越洪澤湖,讓淮河和入海水道直接相通相連!

怎樣做到淮河跨越洪澤湖直接入海?答案是:構建水立交,淮河和洪澤湖各行其道。

具體來說,就是在淮河入湖口和洪澤湖入海水道之間,築兩道堤壩形成新河;但是又不能阻斷洪澤湖,新河中有一段要建為倒虹吸,淮河水從下面涵洞走,上面保留洪澤湖水面連貫;淮河和洪澤湖之間有輔助河道相通,建有雙船閘,以利航運和補水。

類似工程的實例,已建的有洪澤湖入海水道和京杭大運河的水立交,在建的有江淮運河和淠河總乾渠的水立交。


構建水立交,貫穿洪澤湖,淮水直達滄海——淮河洪災根治方案構想

亞洲最大的河道立交,江蘇淮安的淮河入海水道與大運河立交工程。來源:中國江蘇網


構建水立交,貫穿洪澤湖,淮水直達滄海——淮河洪災根治方案構想

淠河總乾渠渡槽長246米,與江淮運河立體交叉。來源:合肥日報


1991年大水,催生出洪澤湖入海水道,結束了淮河800多年無獨立排水入海水道的歷史;

2020年大水,能否促使淮河跨越洪澤湖直通入海,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