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到底咋洩露的?途徑五花八門,一不留神就中招!

車險還沒到期,

就收到了各大保險公司的“問候”;

接到推銷電話,

對方對你的姓名、單位、住址一清二楚;

無意中聊起過什麼,

電商平臺便向你推送相關商品;

……

信息是怎麼洩露出去的?

個人信息到底咋洩露的?

途徑五花八門,一不留神就中招

在信息時代,大數據就是無形的“金礦”。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你的個人信息,試圖從中非法獲利。

360安全研究員俞奎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個人信息往往是通過主動或被動的方式洩露出去的:

1、主動洩露的渠道可能是在互聯網上分享出行的火車票、身份證照片等;在釣魚網站、惡意應用中填寫個人身份信息、銀行賬戶信息等;連接釣魚WIFI導致信息被竊取等。

2、被動洩露的渠道可能是企業被黑客攻擊造成企業存儲的用戶信息發生洩露,或者企業人員洩露客戶信息等。

眾誠智庫總裁楊帆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現在APP、小程序等各種新應用、新服務層出不窮,隨之也出現了移動應用質量參差不齊、破解篡改現象普遍、分銷渠道混亂等問題,很多app企業以此牟利。

最高檢發佈過多起侵犯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比如,個別機構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便利,竊取每月更新的新生嬰兒信息,出售給他人;

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職務之便,查詢系統內公民個人信息,並向他人出售;

僱傭他人撥打從網上購買的學生個人信息上的家長聯繫電話,誘騙學生家長通過ATM機轉賬,從中獲取錢財等。

信息洩露有多大危害?

無故被騷擾、莫名受牽連、個人財產損失……

有人問,如此挖空心思竊取個人信息,圖的是啥?

還有人認為不就是洩露點個人信息嗎,怕啥?

你可能不知道,危害可比你想象的大!

一般來說,不法分子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主要是為了實施精準詐騙,騙取用戶的資金。甚至,“這其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黑色產業鏈,通過對個人信息的售賣、利用,以達到廣告推廣、電信詐騙等目的。”北大科技園創新研究院產業研究分析師李朕說。

具體可以分為五類:

1、盜取通訊錄、郵件、照片、賬戶信息等個人隱私,主要用於個人信息買賣等活動;

2、通過間諜軟件、釣魚詐騙等行為,進行小額資金盜刷;

3、造成頻繁死機、刪除資料、損壞芯片等系統破壞問題;

4、推送垃圾內容、涉黃涉非等信息,以此牟利;

5、進行輿情收集、遠程監聽等非法活動。

除了騷擾電話、被“小廣告”轟炸,更有甚者,受害人賬戶可能會被仿製,萬一從事了什麼不法活動,還會讓本人受到牽連;最嚴重的是,可能產生不明債務、受到網絡威脅和網絡詐騙、個人賬號被封鎖等,造成個人財產損失。

如何預防?一旦洩露怎麼補救?

記住這些小竅門和維權途徑

救火打119

救人打120

報警打110

……

那麼問題來了,

個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脅怎麼辦?

別慌!一大波立法已經在路上。比如,備受各方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早已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目前正在加緊推進起草工作。

當然,最重要的是提升自我防範意識,從源頭有效避免個人信息洩露。以下方法一定要記牢:

1、儘量不使用公共場所的WIFI,避免個人信息暴露在黑客的視線下。

2、儘量訪問具備安全協議的網址。比如,網址前綴中帶有“https:”字樣的網站通常安全性較高。

3、儘量不要使用同一組賬號密碼。通過設置多組賬號和密碼,避免被黑客“順藤摸瓜”。

4、妥善處置快遞單等包含個人信息的單據,對於含有姓名、電話、住址等信息的單據憑證要及時銷燬。

信息一旦洩露如何補救?一般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維權:

1、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遭遇信息洩漏的個人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立即刪除有關信息或者採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2、個人還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投訴舉報。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舉報專線12377)專職接受和處置社會公眾對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的舉報。

3、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要求侵權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