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唐朝名將,經得起大風浪,卻受不了小挫折

這個唐朝名將,經得起大風浪,卻受不了小挫折

郭元振

01

唐朝傳奇小說《玄怪錄》裡面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豬妖,要當地百姓每年給他進貢美女,不然就要作怪禍害百姓,但那個豬妖后來碰到一個“剋星”,被砍掉一隻前腿逃走了。

豬妖碰到的“剋星”,就是唐朝宰相兼名將郭元振,他是因迷路碰到那個豬妖的,陰差陽錯救了那個民間女子。

有人說,《西遊記》中豬八戒在高老莊娶親那個情節,就是吳承恩受此啟發而產生的。

據《舊唐書》和《新唐書》,郭元振出身於太原郭氏。

自兩漢魏晉以來,太原郭氏都是著名大族,尤其是初唐以後,更是發展成為中原八大姓族之一,名聲顯赫。

然而,郭元振雖然是幷州陽曲縣(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卻生於今河北邯鄲大名縣。

公元673年,年僅十八歲的郭元振就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四川射洪縣尉。

作為父母官,郭元振上任後沒做過一件為人民服務的好事,反而不停地做壞事,連鑄造私錢、販賣人口這種事都做,把老百姓害得不淺,怨聲載道。

20年後的693年,當時的大老闆武則天才曉得這傢伙幹了些啥,頓時大怒,一紙命令讓他滾回京城。

如此胡作非為的官員,肯定是不能饒恕的,然而,當武則天和他擺了一哈龍門陣,頓時覺得這傢伙有大才,馬上轉怒為喜。

當武則天向他索要文章,看了他的《寶劍篇》,更是大加讚賞,頓時忘了他所做的那些壞事,任命他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後又進封奉宸監丞。

那麼問題來了,郭元振為什麼要這麼幹?

是因為不得志,而故意採用這種劍走偏鋒的方式,引起武則天注意嗎?

除了天知地知他知,恐怕再也沒人知道了。

02

問題又來了,郭元振是真有大才,還是隻會耍嘴皮子?

據《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三年後的696年,吐蕃請和,郭元振奉命出使吐蕃。

沒想到,吐蕃願和的條件,竟然是要武周撤掉安西四鎮的守軍,還要求武周把十姓突厥之地給他。

這個唐朝名將,經得起大風浪,卻受不了小挫折

論欽陵

這個條件的提出者,是當時的吐蕃實際掌權人、權相論欽陵,郭元振一聽就明白對方的企圖,乾脆挑明:你幾個意思?是不是想吞了這些地方?

論欽陵皮笑肉不笑地說,哪裡哪裡,那點土地,咱們才看不上眼呢,更犯不上與中原為敵,咱們若是想要土地,就吃甘州、涼州這些嘴邊的肉,何必去想萬里之外的土地呢!

見郭元振不答應,論欽陵竟然派了個人,郭元振回去時跟著,直接跟朝廷提這個無理要求。

朝廷當然不能答應,然而若不答應,他就不會罷兵。

武則天召集大家開會,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踴躍發言,但卻都是廢話,沒一句有用。

最後還是郭元振出了個主意,讓武則天採取拖延戰術,得到武則天採納。

郭元振說,無論是安西四鎮,還是十姓突厥之地、甘州、涼州,抑或是青海、吐谷渾,都是國家要地,一寸都不能丟,但又不能直接拒絕,不然會把吐蕃人惹毛了,所以我們不如這樣答覆:

安西四鎮、十姓突厥之地,本來對我們也沒啥子用處。

我們派兵守衛的原因,不過是安定、撫慰西域而已。

再就是分散一哈你們吐蕃的兵力,如果你們真不想東侵,就請把吐谷渾各部和青海故地歸還給我們,你們把這些地方歸還給我們後,我們就讓西突厥五俟斤部歸還你們。

在郭元振看來,這樣既能堵住論欽陵的嘴,又不至於與其翻臉。

一番話,說得武則天頻頻點頭。

03

郭元振接下來所說的,那才叫厲害——

吐蕃百姓疲於徭戍,早願和親;欽陵利於統兵專制,獨不欲歸款。
若國家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
望國恩日甚,設欲大舉其徒,固亦難矣。斯亦離間之漸,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內興矣。

簡單點說就是,由於雙方常年打仗,吐蕃的百姓早就被徭役和兵役害苦了,早就想與我們和好,因為和好後就會免除徭役和兵役了。

但論欽陵卻不幹,一直不想歸附,如果我們每年都派使者去表示和好,論欽陵依然不幹的話,吐蕃百姓就會恨他。

那時他若還想大規模動員百姓,就不那麼容易了,到時候他們內部,就會發生禍亂。

對於郭元振這個促使吐蕃上下猜疑的離間之計,武則天連連點贊。

這個唐朝名將,經得起大風浪,卻受不了小挫折

武則天

當然他的話只是理論上的,效果如何,還得看結果。

結果沒有讓人失望,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對論欽陵的猜疑,終於使他動手了。

趁論欽陵外出未歸,與大臣論巖先是殺其黨羽兩千多人,然後命令論欽陵兄弟來朝,論欽陵明白不能去,不然肯定沒活路,便舉兵抗命,遭贊普出兵鎮壓,兵敗自殺。

哥哥死後,弟弟贊婆在吐蕃呆不下去,率部降唐,武則天命郭元振和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率兵迎接。

贊婆降唐後,武則天封他為歸得王、右衛大將軍,命他率部駐守洪源谷(在今甘肅古浪縣西)。

那以後不久,論欽陵的兒子論弓仁也率部降唐,被拜為左玉鈐衛將軍、酒泉郡公,後累遷至左驍衛大將軍、朔方副大使。

吐蕃兩個重要將領率部降唐,說明郭元振的離間計大獲成功,不費一兵一卒,就削弱了吐蕃的力量,減輕了對唐的威脅。

郭元振的足智多謀,“迫使”武則天委他以重任,於神龍二年任命他為左驍衛將軍、檢校安西都護,把守護安西的重擔,交到他手上,不久又任命他為金山道行軍大總管。

後來唐中宗上臺,因其在維護安西各民族團結中作出的巨大貢獻,郭元振被再次任命為安西大都護。

這個唐朝名將,經得起大風浪,卻受不了小挫折

04

郭元振在安西,到底做了什麼呢?

一個細節,足以說明一切——公元710年,唐睿宗繼位後,拜郭元振為太僕卿,加銀青光祿大夫。

郭元振離開安西去朝廷的時候,安西各部落酋長,用劃破臉面、痛哭相送的方式,來表達對他的不捨。

一邊是依依不捨,一邊卻是另一番景象——郭元振剛到玉門關,離涼州還有八百多里,得到消息的涼州百姓,就準備好了歡迎他的壺漿,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他了。

調入朝廷後,郭元振先是擔任吏部尚書,又改任兵部尚書,封館陶縣男。

然而兩年後,唐玄宗繼位,他又被調出朝廷,到地方上任職去了。

朝廷需要他去防備突厥,任命他為朔方軍大總管。

位於今天寧夏中衛西的豐安,和位於今天寧夏平羅南的定遠城,就是他任朔方軍大總管的時候,主持修築的,使戍守軍隊有了屯駐之所。

有意思的是,如此文武雙全、精明過人的一個人,也有糊塗的時候,而且這一糊塗,差點要了他的命。

事情發生於公元713年十月,唐玄宗在驪山搞軍演,正在興頭上,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

這個唐朝名將,經得起大風浪,卻受不了小挫折

唐玄宗

這次軍演,唐玄宗極其重視,不然也不會親自擂鼓了,郭元振這一“搗亂”,不但影響了大老闆的心情,還使軍容不整。

唐玄宗大怒,命人將郭元振推出去斬了,嚇得宰相劉幽求、張說跪下為他求情——老郭立過大功,就算犯了死罪,怕是也應該寬恕一哈才對哦。

唐玄宗餘怒未消,雖然免了他的死罪,但把他流放到了廣東。

不久,唐玄宗雖然看在他勞苦功高的份上將他特赦.

起復為饒州司馬,但經此打擊,郭元振的小心臟受不了啦.

從此犯了抑鬱症,竟然在赴任途中鬱悶而死,年僅58歲。

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卻經不起一個小小的打擊,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弱,與其豐富多彩的人生反差如此之大,也是史上少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