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地圖而是指南針

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地圖而是指南針


在一次數學測驗裡,有這樣一道數學題:有隻小熊,走路時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大坑。已知小熊以每秒10米的速度向下墜落,請問這隻小熊是什麼顏色的?

學神看了這道題,覺得這題目出得有問題,題目裡給出的信息和問題沒有關聯呀,這題無解。因此,他選擇放棄,沒有答這道題。

學霸看了這道題,仔細分析了一下:地球上物體下落的重力加速度是9.8米每二次方秒,在南北極重力加速度會大一些,可能達到每秒10米,但南極沒有熊,只有北極有,所以掉進坑裡的是北極熊,北極熊是白色的。因此,他把“白色”這個答案寫了上去。

學渣看了這道題,想都沒想,就要寫黑色,因為他只知道有黑熊,但他實在是太渣了,竟然渣到連“黑”這個字都不會寫,也可能是提筆忘字吧,他就寫了個“灰”,他覺得灰和黑應該也差不多。

結果成績出來後,學神,學霸都傻眼了,都沒答對。只有這個學渣答對了,小熊的顏色是灰色的。後來數學老師解釋說:“北極熊的下降速度達不到每秒10米,只有距離極地最近的特別醜的那個西伯利亞小熊掉進坑裡,墜落速度才能達到每秒10米,而西伯利亞小熊是灰色的。”

這道數學題像極了我們人生的一個縮影,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是在得到全部資源,條件非常充分的情況下才出發的,都是在資源有限,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匆忙上路,閉眼前行的。我們所有重大的人生決策,都是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比如參加高考時,報什麼學校?選什麼專業?去哪個城市?選擇職業時,去什麼行業?選哪家公司?做什麼崗位?戀愛時,找什麼樣的男朋友,追什麼樣的女孩?等等這些決策也都是在條件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人生一個開放系統,資源始終是稀缺的,條件永遠是不足的。我們的人生是沒有地圖的,只有在不同情況下的臨機選擇,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指南針,能夠辨別方向、找準方向。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已知並非全知,我們知道得越多,固化的認知也就越多,靈動的活性空間就越小。

我們也要高度警覺:當我們感覺資源充足,條件充足,可以掌控一切,自信滿滿的時候,恰恰可能是最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一定有更大範圍的不確定和不充足被我們忽略了。

我們需要學會保持自我,我們要建立起一套在不充足、不確定條件下的認知體系,培養自己對現實社會的適應力,培養一種不把話說死,不把事做絕,可進可退,轉圜自如的能力,培養自己在不充足條件下的決策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