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会长在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陈竺会长在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陈竺会长在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英国皇家学会副主席卡特洛教授,尊敬的英国议会上院前副议长贝茨勋爵,

尊敬的刘晓明大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学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来到古老而美丽的伦敦,在享有盛誉的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共促中英科技与金融合作,共叙中英人民深厚友谊,共商世界未来发展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论坛主办方——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致力于中英合作和中英友好事业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向英国皇家学会的热情接待,向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为论坛筹备所做的不懈努力表示衷心感谢!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科学学会,很多会员享有世界性的学术声誉,有一些在中国也家喻户晓。

例如,物理学家牛顿、霍金,哲学家罗素,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等人。英国皇家学会与许多中国著名的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同中国的多个研究机构有合作关系。近年来,多位中国科学家加入英国皇家学会。我本人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曾数次访问皇家学会。记得在中国抗击非典时,皇家学会组织过专门会议为中英服务专家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而2002年的国际科学院组织(IAP)会议,皇家学会是东道主,我作为IAP的共同主席之一参与了会议的组织协调,与皇家学会的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3年,我本人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且有幸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在非常特殊的境景下,在“特许书”的一张牛皮纸上签名加入了皇家学会会员的名单。这既是对我个人科学工作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认可。在此,我真诚感谢英国皇家学会对中国科技技术发展的帮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英虽然地处亚欧两端,却长期彼此吸引。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72年,中国与英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多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逐步走向成熟、健康、稳定。1998年,两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并于2004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中英两国领导人共同决定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

当前,中英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85亿英镑,中国已经成为英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也是英国在全球的第六大市场。中英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领域的合作,在今年举行的第十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上,两国在“一带一路”领域达成69项互利共赢成果。英国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近年来,每年约10万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留学。同时,越来越多的英国年轻人也开始学习中文,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英国有欧洲数量最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国也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英语学习人群。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以来,中英两国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科技与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在科技领域,2017年12月,两国正式签署了《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发布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

这是首个中国与其他国家联合制定的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标志着两国在近40年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在金融领域,伦敦是第一个人民币在西方的结算中心,英国是第一个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欧洲大国。2019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启动,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让英国投资人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让中国投资人能够进入英国市场,分享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于1913年,是中国留学生自愿成立的组织,是中国留学人员自己的家园,已经有106年的历史。2013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欧美同学会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立足国内、开拓海外,努力成为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为欧美同学会站在新百年起点上,确定了新方位,找准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

“21世纪中国”论坛是欧美同学会凝聚海内外留学人员、开展民间外交、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自1996年以来,先后在北京、意大利、瑞士等地成功举办了16届,目前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品牌。今天我们在伦敦举办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主题是“科技与金融”,希望通过本届论坛,深化中英两国在科技与金融领域的了解和交流,推动双方合作进一步向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此,我愿提几点建议供大家交流。

第二,发挥优长合作共赢。中英合作有天然优势,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新兴科技大国、金融大国,英国是世界发达国家,是一流的科技强国、金融强国,中英两国合作潜力十分巨大。未来,双方应该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双赢、多赢的局面。科技、经贸等合作是两国关系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希望双方充分利用本届论坛,一起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新模式,不断深化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合作,不断发挥两国关系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

第三,人才互动筑牢根基。中英人才交流合作已经进入黄金时代。目前,每年在华工作的英方专家已超过4万人次,经过多年积累,这一群体已成为中英创新合作的重要人才基础和推动力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间的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提供优质服务。未来,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人才交流,特别是青年人才交流,培养更多创新型青年人才。青年是最具生机,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投身创新创业时,青年释放的能量可以说是无穷大的。两国青年既要善于在本国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又要积极吸收对方国家的文明成果,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希望通过加强青年人才交流,进一步夯实两国合作的人力资源基础,为中英友好关系播下更多年轻的种子、扎下更深厚的根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麦克•贝茨勋爵在中国进行了主题为“为和平行走”的徒步行走活动,为中国慈善事业募集善款,并呼吁人们珍爱和平。

我至今仍记得与麦克•贝茨勋爵及其夫人在中国枣庄相见的情景,深深感到麦克•贝茨勋爵的徒步行走活动意义重大,通过人道主义的方式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谈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我想起了,1944年李约瑟博士在中国浙江大学作的《战时与平时之国际科学合作》演讲。李约瑟博士不但在演讲中给中国带来国际和平主义的声音,并通过加强中英科学交流的方式,支持中国的和平与正义事业。

李约瑟博士与许多中国著名知识分子有密切联系,其中一个是中国科学家林可胜。1943 年,他写信给戴尔,附上一份值得皇家学会考虑纳为外籍会员的科学家人选名录,第一位就是他最初在中国的科学联系人林可胜。林可胜曾经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192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爱丁堡分会会员,后来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干事和救护队总队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红十字医疗队参与救援,多次得到中、英、美政府的嘉奖授勋,甚至罗斯福总统的最高嘉奖。

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

目前,我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我愿意与大家一起,为世界人道主义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同时,中国红十字会期待与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红十字会、国际联合会加强合作,在落实世界人道峰会的五大核心责任、应对全球人道挑战方面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7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人均GDP由1949年的27美元,增加到2018年9679美元,增长350多倍。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形成了4亿多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建成分别覆盖超过9亿人和13.5亿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全国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达到77岁。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5%,比1978年提高了24.4个百分点。中国坚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原则,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活动;中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对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稳定、开放、繁荣的中国将始终是世界未来发展的机遇。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愿同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对话交流,有效管控分歧,增进彼此信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英国著名诗人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英同为世界性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共同的立场和主张。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就一定能携手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两国关系新未来!

(来源:欧美同学会)

陈竺会长在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陈竺会长在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