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吵架是難免的事情,面對孩子發生爭執孩子作為家長該如何處理呢?
昨天寧波一個小朋友在遊樂園因與小朋友發生爭執


事後打人家長通過短信的方式進行道歉,當事人家長要求對方必須要出面道歉,短信、電話都不接受,稱打人的是打人,她為什麼不出現。
這件事在網絡上也引起了大家的憤怒。
孩子吵架本身也是一種成長
孩子在一起玩耍難免發生爭執、搶玩具都是正常的情況,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是最好的選擇,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家長要去相信孩子的社交能力。就算一次吃虧了,孩子也會自己想辦法下次儘量不吃虧,孩子會自我總結,下次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改進。
當孩子直接發生爭執的時候,大人不要著急的去保護自己的孩子,乾澀孩子的處理方式,這不利於孩子的社交建立,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遇到這種事情,大人需要先冷靜下來,不要急,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也更有好處。
當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本就是一種成長。孩子之間的吵鬧和爭執也是一種童趣,讓孩子在吵鬧中學會成長,學會如何交往。
不用成人的標準去判斷下結論
發現孩子吵架,甚至是打架時,很多家長什麼都不問,直接用語言表達不要吵了、閉嘴,這樣其實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更不要說出手了。
因為孩子發生爭執一定是有原因的,耐心的去詢問孩子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爭執,然後有的放矢的去調節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然沒有問清楚原因的就去處理只會讓孩子心理更不服氣。不僅會影響孩子們之間的關係,也會影響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協調孩子之間的關係時,引導孩子勇敢的說承認自己的錯誤,互相說一句對不起,孩子很快就和好了,千萬不要非得揪出個是非對錯。
耐心是最好的調節方式
孩子們的爭執一般不是什麼大事情,也不會太過分,沒有產生什麼傷害的情況下,如果孩子跑過來對父母訴苦,父母一定要 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話。在孩子的表述過程中,家長可以判斷孩子的是非觀念,加以引導和糾正。同時,耐心的聽孩子說話,也是對孩子的最基本的一種尊重的表現。
兒童教育說,“蹲下來,聽花開的聲音”講究的是一種平等的教育理念。耐心的去孩子表達,然後去尋找爭執的原因,千萬不要著急的去批評孩子,即使你認為你看了全過程,也知道原因,也要耐心的等孩子將話說完。不然孩子會認為自己並沒有錯,你都沒有聽我說完就說我錯了,你一定是不對的,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產生了牴觸的情緒,會影響親子關係,也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
孩子之間爭執,父母要用認真的態度去積極的處理和調節,而不是較真的方式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虧。要知道在事件處理的過程中父母的方式、行為、語言都孩子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可能孩子會震驚於自己父母的行為,可能孩子發現瞭解決問題的新方式,可能孩子會羞於父母的醜陋樣子……別讓自己的行為傷人又傷己。
小夥伴之間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正確引導,原諒彼此。孩子吵完架一般都是很快就沒事了,很快就又很好的玩到一起了。父母會不會為了自己的過激行為而感到內疚和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