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景德鎮的由來

景德鎮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這個地方漢代時稱為“新平”,東晉時設鎮,叫作“新平鎮”。後又叫作“昌南鎮”,隋唐時曾一度為“陶陽鎮”。北宋趙恆景德年間易名為“景德鎮”,沿用至今已有1000多年。1953年,定為江西省轄市。

千年瓷都景德鎮的由來

江西是一個比較偏僻、閉塞的省份,景德鎮在江西又是一個比較偏僻、閉塞的地區。在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四大名鎮中,唯獨景德鎮偏於一隅,交通很不方便。它不像佛山鎮地鄰廣州,憑藉南海;也不像朱仙鎮臨近開封,依傍黃河;更不像漢口鎮雄踞長江中流,號稱天下通衢。它距南昌200多公里,距南京500多公里,距北京1500多公里,陸路關山阻隔,水路僅僅依靠河面並不很寬,河床也不很深的昌江水系。

千年瓷都景德鎮的由來

千年瓷都景德鎮的由來

景德鎮母親河——昌江

昌江發源於安徽省祁門大洪山,自北向南流貫景德鎮中部,在市區與其支流東河、南河、西河匯合後,折向西南,逶迤數百里,流經贛東北,注入鄱陽湖。景德鎮位於昌江中游,至鄱陽湖水路僅90公里左右,長年可通船隻、木筏。歷史上,景德鎮主要依賴昌江輸入制瓷原料、燃料,運出大批瓷都佳器。然後再經鄱陽湖至九江,轉運各地。“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這首古人吟頌昌江的詩,既寫出了景德鎮有著豐富優良的制瓷原料,又反映了當年昌江水運繁忙的景象。景德鎮就是憑藉這一泓昌江水,打破偏處一隅的局面,維繫著一千多年的繁榮。

千年瓷都景德鎮的由來

1、東晉時設新平鎮

在古代,景德鎮一直屬於古番地。春秋時,為楚國東部邊境。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吳王闔閭伐楚,取番地,景德鎮地區屬吳國。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景德鎮地區又歸屬越國。約在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越又被楚所滅,景德鎮地區又重新歸屬楚國。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贏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景德鎮為番縣的一部分,屬九江郡。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景德鎮又再次屬於楚。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景德鎮屬於漢朝設置的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期,吳國一直統治這一地區,屬揚州管轄。公元291年(晉惠帝元康元年),以荊、揚兩州所屬十郡設置江州,鄱陽郡為其中之一。自此,景德鎮開始屬於江州。自遠古至晉代,景德鎮一直屬於番地——秦稱番縣,漢以後稱鄱陽縣。

在景德鎮這塊土地上設鎮,是從東晉時開始的。東晉時期這一地區比較偏遠,距鄱陽縣城80公里,成為農民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活躍場所。當時陶侃率領官軍在昌江以南地區平息農民的反抗鬥爭後,在這一地區設置“新平鎮”,意為新近平定的地方,以炫耀他的“政績”,但新平鎮仍屬鄱陽縣管轄。“鎮”,在宋代以前,是封建統治者為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設鎮駐守軍事上的意思;在宋代以後,則在工商業比較繁榮的中小集市設鎮管理,這種鎮才是人們今天理解的市鎮貿易之鎮。

2、唐代置縣三易名

從東晉至唐初的300年間,新平地區的經濟、文化,尤其是陶瓷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正式設置新平縣,從鄱陽縣分離出來,新平縣與鄱陽縣同屬饒州管轄。這是這一地區設縣的開始,也是這一地區發展的一個標誌。

新平縣治,並不設置在原來的新平鎮所在地,而是設置在新平鎮以北50餘公里的新定、化鵬兩鄉之間的地方,即現今的江村鄉沽演村一帶,這裡四周環山,丘陵起伏,中間一塊較為開闊的小盆地,為產茶中心。新平縣範圍較大,包括了今安徽省祁門縣的部分。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新平縣北部地區劃出,與黟縣南部合為祁門縣,新平縣縣境縮小。在此之前約五十年,即公元716年(唐開元四年),已將縣冶遷至新昌江口(現在舊城的東南岸),並更縣名為新昌縣。昌江水源豐沛,溪流縱橫,支系極多,易於氾濫,群眾伐木為排,浮江而下,新遷的縣治,也常遭水淹。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詔,將新昌更名“浮樑”。“浮樑”兩字,頗為形象地概括了這個縣水多木多的特徵。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觀察使裴勘鑑於縣治水患頻繁,決定將縣治由昌江南岸遷至北岸,靠近地勢比較高的孔阜山南麓,這才免於水患。浮樑縣治在這裡固定下來,延續了一千多年,直至民國時期。

3、宋代始稱景德鎮

從唐代至清代,景德鎮僅僅是浮樑縣管轄下的一個市鎮。距離縣治10多公里。東晉時稱新平鎮,因地處昌江之南,又稱昌南鎮,隋唐時也曾叫著陶陽鎮。昌南鎮因瓷業興盛,在唐代已很負盛名。所制瓷器精美,釉色已接近珍貴的玉器,當時被稱讚為“假玉器”。自唐高祖武德年問下詔“制器進御”起,對景德鎮的徵調一直沒有停止過,並且設置監務所督理陶務。

公元1004年,真宗皇帝趙恆命令昌南鎮燒造御用瓷器,並把他的年號"景德"賜給昌南鎮作為地名,昌南鎮從此改名為景德鎮。景德鎮瓷業發達,明清時期已成為世界上瓷都,出現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嶄新局面。但景德鎮一直在浮樑縣的管轄之下。那時,浮樑縣的行政區劃,是全縣共分為10個鄉,每個鄉又分為若干都或裡。在清初,全縣共56個都,景德鎮僅有興西鄉的里仁、鎮市兩都。這個事實充分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工商業都市的極度輕視和貶低。1916年,當時的政府因感到鎮大縣小,不便統治和管理,才將縣治移到景德鎮,但仍稱浮樑縣。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獲得解放,5月5日,從浮樑縣分出,置景德鎮市。1953年6月15日升為省轄市,浮樑縣治移回舊城,鎮縣分離。1960年,浮樑縣併入景德鎮市,成為市郊區。1988年恢復浮樑縣建置,管轄遠郊的兩個區,屬景德鎮的市管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