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遇到问题对父母大喊大叫,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LU姐姐爱生活


逆反心理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孩子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当做成人而形成的心理。他们在自我意识中获得空前发展,但往往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老师和家长要认识到,“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青少年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开始自己判断和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一、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不够

人与人的相处,是起着相互作用的,好比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也是如此。身为家长,必须注意自己与孩子亲子沟通的方式。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有叛逆心理,可能他说了一句话,父母觉得不满意,就大声骂他,孩子受到刺激,也变得大声对抗,或以沉默的方式抗议,或以其他行为抗议,如摔东西,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一种叛逆的心理。

二、家长对孩子的责备过度

许多时候,孩子心里不满父母偏心,心口不一。但又说不出来,便会以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不满。有时候父母并非偏心,而是因为某个孩子行为不良,经常犯错误,自然父母贵备的比较多。可是,孩子接受的信息却是:父母偏心。因此,他很可能会以不听从命令,厌学逃课等行为以示不满。

三、家长不注重对孩子的管教方法

父母以专制的方法管教孩子,常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并不是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行得通的。个性较温和的孩子,会顺从父母的权威,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弹。反弹的结果,便会形成所谓的叛逆行为了。

四、家长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界限

很多时候,由于父母不合.母亲为了争取孩子站在同一阵线,便会时常对孩子诉说做父亲的不是,做母亲的苦处,这等于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谈,告诉孩子自己多无助。这样的角色扮久了,很难再建立起父母的权威,孩子也不可能顺从自己。还有些家长,为了讨孩子欢心,会以金钱收买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结果使得孩子得寸进尺,不断要求,终至超过界限。这时,做父母的要划分界限已经来不及了。

五、家长间不和睦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当家庭出现问题,父母感情不和睦,时常发生争执时,孩子心里讨厌,但又觉得无助时.便会以逃避,或以叛逆的行为表现自己的不满。

六、家长未注重孩子受朋友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受到同伴的认同,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例如,孩子在学校和老师顶嘴,却被同学称赞。或是勇于反抗父母定下的规矩,受到坏朋友的认可。如此一来,孩子便会产生错觉。如果我扮演这样的角色,便会被别人称赞。

七、家长没有把握好对孩子的管教时期

管教孩子要趁早,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做父母的就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而不加以纠正他的错误。例如,不尊重长辈,什么东西得不到就以闹、不吃饭等为手段,要挟父母。如果父母让步,孩子就会错误的认为,原来我用这种方法对待父母,父母就会让步。待孩子长大时。习惯己经养成,要改变也不再那么容易了。

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成长的过渡时期。有时候,孩子的叛逆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成长阶段的必经过的。


苑小喵亲子教育


如果说青春期孩子浑身是刺,估计家长们少有反对的声音,孩子们假如看到这个说词整个人黑线也符合我的预期。

青春期孩子情感表现为情绪丰富、强烈、兴奋高,情绪紧张、不稳定、易冲动、欠成熟,容易出现波动失控,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像火药桶一点就着,暴怒、哭喊等激情状态男孩子比女孩子明显。国外将其成为“狂躁期”、“困难期”。

许多成年人忆起自己这段时光直呼“匪夷所思”。非常有意思的是,当自家小孩在青春期“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如顶嘴、不听话时,我们有家长采取高压措施,要把孩子的“邪劲”压下去,将亲子心灵交流的大门粗暴地关闭。也有家长在几次管教无效后对孩子放任自流,贻误孩子一生。

面对孩子的“偏激”、“不礼貌”,父母的教育需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首先,需要理解孩子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教给他们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带着情绪教育孩子,避免矛盾激化,做孩子的表率。

其次,要有民主意识,适当“示弱”,让孩子有犯错的机会,即使出现失误,也不全盘否定。任何时候,有效沟通一定是在平等条件下的交流。

当然,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绝大多数孩子会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以类似方式妥善处理自家小孩的成长问题。

父母的陪伴和爱,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心晴舍


很多家庭都会遇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行为,不管什么事情,父母一说就大喊大叫,不沟通,就跟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火药包一样,或者像一个浑身是刺的刺猬。家长是说不得靠不近。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叛逆期的表现。

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有叛逆期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家庭教育得当,青春期的孩子只是会有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解读,但是还是会跟父母说心里话,碰到问题还是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不是叛逆。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的青春期变成了叛逆期了呢?

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倾诉说,孩子上了初中后,回到家里就一头扎进自己的卧室,吃饭也是等父母吃完再出来吃。跟父母零交流。可是这个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很正常。经过跟父母的沟通,才发现,原来因为父亲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在小学每次考试成绩不好,就非打即骂,有一次孩子反抗,结果是妈妈帮着爸爸把孩子按在地上打,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才。结果孩子跟父母有了很深的隔阂。其实孩子爸爸非常疼孩子,但是方法不当,造成的后果就是现在这种相处方式,不再管孩子的一切活动。只负责孩子后勤工作。

亲戚家的女儿,从小就是手中宝。但是父亲是一个急脾气,遇事爱凶孩子。而妈妈则是一味的溺爱孩子。孩子在三岁多的时候就发现脾气很大,一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妈妈采用的方式也是暴力式。在有一次孩子跟她犟嘴的时候,直接掌嘴,打到女儿哭着说再也不了。妈妈还跟我得意的说一下子就把坏毛病给治过来了。以后再也不敢顶嘴了。后来上小学的时候跟父母对抗还不太明显,可是到了初中马上就来了一个大爆发,父母说不得,一说就变脸大吵大闹。现在也处于放任状态。

一切的问题都有他的根源。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孩子的榜样的父母,就是急躁,处理问题总是发脾气。孩子有样学样,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暴力解决,孩子也会采取暴力。父母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了,就会反抗的更严重,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拥有了很强的自尊,担心父母会对自己不尊重,那么自己就先于父母反抗,来争取自己的尊严。

所以一切的一切,父母都要找到源头,然后来改正,逐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你的爱,耐心,陪伴和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疗伤药。

在孩子2-5岁是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期间家长的处理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这个期间的孩子拥有强烈的自我,可以说只要不随他的意愿就会哭闹。那么父母如果强行改正,就会压抑孩子,造成后期的更大的叛逆。如果凡事都随他,就会养成“熊孩子”。所以采取规则意识,凡事先退一步,不要硬来,尊重孩子当时的情绪。给孩子约定好,然后再进一步,形成规矩,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比较省心。青春期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