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閣觀察】1840-2020——看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化難興邦

【燕閣觀察】1840-2020——看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化難興邦

歷史,是理解現實的一把鑰匙;它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啟迪和繼續前行的力量。

按照中國傳統曆法,今年是庚子年,人們不由自主會想到歷史上的另一個庚子年——1840年。1840年和2020年,一個是陷入黑暗深淵,中國仁人志士接續奮鬥、尋找改變中國命運道路的近代史開啟之年;一個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全面小康夢想之年。兩個庚子,跨越180年,連線橫貫,記述了中華民族在跌倒中奮起,百折不撓、苦難輝煌的不凡歷程;今昔對比,從中可以看見我們民族化難興邦、走向復興的成功密碼。

苦難中,凝聚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不屈民族精神

我們曾經無比驕傲——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

我們也曾跌落谷底——鴉片戰爭的堅船利炮,粉碎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巨大,世所少見。

患難未必興邦,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因患難一蹶不振甚至煙消雲散的國家和文明不勝枚舉。作為屈指可數衰落後走向復興的民族,中華民族能化難興邦背後的強大支撐,是深植於血脈中的民族精神。

這種精神,是1841年鴉片戰爭中,關天培明知實力懸殊,仍帶領400多名將士堅守虎門炮臺,最後全部犧牲的“忘身殉國,義不返踵”;是1894年甲午海戰,鄧世昌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艦的“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1911年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與妻書》的“吾犧牲百死而不辭”。

這種精神,是土地革命時期,看似文弱的瞿秋白嚴詞拒絕利誘投降,沿途高唱《國際歌》《紅軍歌》坦然走向刑場的英勇無畏;是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楊靖宇在冰天雪地,孤身一人、胃腸裡一粒糧食也沒有的情況下,與大量日寇戰鬥幾晝夜後的壯烈犧牲,精神的支撐作用早已超越了生物學上的理解。

這種精神,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用身體攪拌水泥制服井噴的義無反顧;是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帶領人民擺脫貧困的鞠躬盡瘁;是“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在飛機失事瞬間與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將公文包護在中間,用生命保護重要實驗數據的毅然決然……

時代在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卻一脈相承,生生不息。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這種精神是高齡的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的“明知病毒險,偏向疫區行”,是白衣戰士“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義無反顧、千里馳援,是民警佇立風雪夜中的堅守職責、毫不退縮,是90後、00後新生代稚嫩肩膀的勇於擔當,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管控措施的高度支持配合,是海外廣大華人華僑、留學生主動採購短缺物資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在抗疫鬥爭中,正是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築起了疫情防控的“血肉長城”。

宇宙浩瀚,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沒有哪個世紀像近代史以來有如此大的風雲鉅變,沒有哪個世紀像近代史以來以如此眾多的精神財富砥柱於歷史長河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挫折能使人更加堅強、更加成熟、更快成長,嚴峻挑戰使一個民族更團結、更包容,更有智慧,更無畏,更具競爭力與創造力。”感人至深的奉獻犧牲精神、愛國情懷,巨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中國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武器與法寶。

克難中,找到一條來之不易的正確道路

1841年7月,抗英有功的林則徐卻被道光皇帝貶至伊犁,只能在途中滿腔憤懣地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919年巴黎和會,作為戰勝國代表的顧維鈞雖據理力爭,但仍沒有拿回應有的主權。在腐朽沒落的舊社會,愛國人士“徒有救國之志”,也只能抱憾終身。

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的出路在哪裡?從1840年開始,有識之士開始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從林則徐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晚清時期,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開啟洋務運動,探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從康有為、梁啟超發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到孫中山率先在中國大地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幾十年來,中國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都歸於失敗。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總結的“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如果沒有找到救亡圖存、改變民族命運的正確道路,個人的報國之志也只能如石投大海,無法改變大勢。

歷史給出了經驗教訓,探索之路仍在繼續。經過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件,經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探索與鑄基,經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歷史轉折,最終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沉睡已久的東方睡獅逐漸覺醒,積蓄已久的建設祖國的愛國熱情爆發,生產力得到迅速解放和發展——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把民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個走到哪裡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國人”的心願,正在成為現實!

實踐是道路最真實的檢驗。近期,在抗擊疫情的鬥爭中,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正是因為有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政黨作為中流砥柱,才會形成令行禁止、步調一致合力抗疫局面;正是因為實行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才保證了資源的統一生產調度,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大的人力物力支撐;正因為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才有全國醫護人員精銳力量支援湖北,19個省份對口支援,打贏疫情防控湖北攻堅戰、殲滅戰;正因為密切聯繫群眾、廣泛發動和緊緊依靠群眾,有著強大的社會組織和動員能力,把基層社區群防群控做細做實,方築牢了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線;正因為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才有抗擊疫情中西醫齊上陣、科研攻關緊鑼密鼓提供支撐,一大批優秀敢於擔當的黨員幹部脫穎而出、被提拔重用,在抗擊疫情中發揮出先鋒模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用了100多年的時間,在血與火的反覆洗禮、在一次次的跌倒站起中,為自己開闢的一條通往民族復興的光明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也不是嘴上講出來的,是在迎接時代的一次次挑戰、在風吹浪打中體現出來的,實屬不易,尤需珍惜。

化難中,試出人心向背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2020年4月初,包括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留學的王奕涵在內的所有中國留學生,意外地收到來自祖國母親的一份濃濃的關懷——一個防疫健康包,裡面有連花清瘟膠囊還有並不好買的口罩等。更讓她感動的是,裡面還附有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詩“細理遊子緒,菰米似故鄉”,一下子就讓她感覺到祖國在身後的溫暖與安心。

與疫情初期,留學生到處採購口罩、防護服寄回國內兩相比照,這是人民與國家之間感情的一體兩面——當母親有難時,孩子們心急如焚;而當母親狀況轉好時,又牽掛著在外的遊子,愛的給予與反哺,正是患難中體現出的真摯情感。

僅從近代以來,中國就多次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及瘟疫,疫情流傳危害甚烈,而舊政府基本上是束手無策。據記載,1862年,“天津通州時疫盛行,浸及都下”,北京一地病死人數超過1.5萬;1931年長江流域水災導致霍亂在全國蔓延,僅陝西省死亡人數就達十三四萬之眾……

我們可以從蕭乾的新聞通訊名篇《魯西流民圖》,看見1935年洪災之後當時人民的悲慘狀況。“棲在鐵軌旁、田塍上,郊野墳堆上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難民”“可憐的流民,像一棵拔了根的水藻,他茫然地在罹難中漂流”。而當時國民政府忙於“剿共”,對洪水氾濫漠不關心;各省各縣都以鄰為壑,無視大局;城市被大水包圍、百姓流離失所,而官員還在過著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生活。喪失民心,這是國民黨把一手好牌打爛,最終走向失敗的根本原因。

中國有句俗話叫“患難識人,泥濘識馬”,過往歷朝歷代都在口頭上宣稱愛民惜民,但只有中國共產黨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付諸實踐,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舉過頭頂,這一點在患難中得到更直接的體現。

在此次疫情面前,中國共產黨堅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擊疫情的所有措施都首先考慮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一開始就強調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新冠患者人均費用1.7萬元、重症患者花費七八十萬元全部由醫保和財政承擔;援鄂醫護人員補助每天超過3000萬元,防護服成本總共超過10億元;湖北成功治癒3600餘名80歲以上新冠肺炎患者,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們黨和國家不以經濟價值去衡量人的生命價值,挽救人民生命可以說是不計成本、用盡全力,充分彰顯“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從歷史到現在,正是因為我們黨的旗幟上始終大寫著“人民”,所以人民群眾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據地、用小車推出中國革命的勝利、用手印開啟改革開放的進程,所以我們黨能夠戰勝各種風險考驗。在此次疫情中,因為黨和國家展現出的對人民負責的情懷和能力,讓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之情被更大激發。“我為生活在中華大地而感到無比自豪。”“每天都被中國式的愛感動著,相親相愛一家人,願祖國國泰民安!”“做一個好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對祖國最好的回報。”……情感內斂的中國人此次不吝言辭,紛紛表達著對黨對國家的熱愛。愛國熱情匯聚成滾滾洪流,將推動國家戰勝困難、破浪前行!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懷抱信心,14億人手挽手肩並肩,將民族復興的百年夙願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實現!

(本文刊載於2020年第9期《中國紀檢監察》,作者:黃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