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说起蒙古人,大家就会想到一首歌,是由著名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歌词的第一句就描述了这样的场景:“蒙古包的缕缕炊烟,轻轻地飘向蓝天,茫茫的绿草地,是我生长的摇篮。”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牧民的传统住所,蒙古语称为“格日”。蒙古包的形状、结构、布局、颜色,以及蒙古包的迁居习俗,不仅完全适应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同时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思想智慧。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建筑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有:木材、羊皮、牛皮、驼皮、马鬃等。传统的蒙古包不可以使用沙石、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现在为了满足大家对舒适生活的需求,同时为了旅途生活的方便,修建了很多现代化的蒙古包。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传统的蒙古包主要由套脑、乌尼、哈那、木门、木柱、围毡、顶毡、毡门帘、拃带、围带、拽带等组成。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套脑是蒙古包的天窗,向上面对着苍天。制作蒙古包时先制作套脑,因为套脑的大小决定着乌尼杆的长短和哈那的高低和多少。套脑的制作工艺很复杂,一般都用柏木和榆木来制作。套脑的形状有如日月般圆,同时具有一定的圆拱状,犹如一把打开的雨伞。

乌尼是连接套脑和哈那的木杆,类似于民居中的椽子。乌尼杆向上支撑套脑,向下依托哈那。乌尼杆的长度是套脑直径的1.5倍。乌尼杆上部稍细,下部稍粗。乌尼杆的上端为方形,稳定在套脑的方形的插口内。下端为圆形,并有小孔,孔内有绳圈,可固定在哈那的头部。乌尼杆的制作要求粗细一致、浑圆光滑。

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的网状的木墙。野柳条柔性好,是制作哈那的最佳材料,蒙古人用哈那的折叠伸缩性,调节蒙古包的高低度。雨水多的季节里包扎的高些,可避免漏雨和保持包内的凉爽。在风大的季节把蒙古包搭的矮一些,可以减少风的阻力和保持包里的温度。

门和柱。蒙古包一般都有木门和毡帘门。蒙古包的木门都有彩绘和雕刻。大型蒙古包有四根木柱,中型蒙古包有两根木柱,木柱直接支撑套脑。木柱上都有雕龙或几何彩画。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此外一个蒙古包还有两块顶毡,长方形的围毡、毡门帘和绘有蓝色或红色云纹的毡盖或布盖。毡盖或布盖使蒙古包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大地上展开的蓝白相间或红白相间的花朵。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在各种构建都具备的基础上还需要精细不一、长短不齐的绳索来连接和固定,这样蒙古包才能牢牢地固定住。蒙古包的各种带索都是用马鬃和驼鬃搓制而成的,所以非常的结实耐用。蒙古包有围带(固定网状围墙和其外面的围毡的索带)、压带(固定顶毡的索带)、网带(固定顶毡下摆的索带)、拽带(防止蒙古包被大风掀翻而从天窗垂在蒙古包内的束带)等。

蒙古包有以下几个特点:

1.蒙古包呈上尖下圆的形状、圆形锥顶是蒙古包的一大特点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为什么蒙古包会是这样的形状呢?”首先,独特的自然环境界定了蒙古包的圆形锥顶外形。蒙古高原上的大草原平坦而宽阔,每年冬春季刮大风,蒙古包的圆形锥顶外形正好适应这种大风气候,从任何角度受风阻力小而且不易被大风刮倒。大草原上雨雪季集中,而且多暴雪,蒙古包的圆锥形的包顶具有全面快速出水的优点,可以及时排除雨雪。这样一来蒙古包不会被大雪压垮,也不会在大雨中漏水;其次,蒙古包的圆锥的形状蕴含着对天地日月的崇拜。蒙古人把天窗制成日月组合型,乌尼杆呈日月光芒四射状,哈那与乌尼杆和天窗组成天幕形状。他们认为苍天是圆形的,并且保佑万物,日月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大地无私的哺育着人类。蒙古包的形状充分体现了蒙古人的古朴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思想。

2.蒙古包呈白色是蒙古包的另一特点

蒙古民族自古尚白贵白,蒙古语中称白色为“查干”,蒙古人认为白色象征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纯洁和高尚、光明和希望、真诚和富有,所以蒙古民族以自己崇尚的白色作为蒙古包的颜色,用雪白的绵羊毛作毡子,用白毡把蒙古包包围起来,以此祝福大草原的光明未来,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充满希望的白色蒙古包中。草原上谁家的蒙古包最白,就说明他家的牛羊繁盛,生活富有,同时也表示主人高贵的地位。尤其是新婚夫妇必须住在洁白的蒙古包里,以此祝愿新人新生活的纯洁和美满。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3.蒙古包独特的造型同时具有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的第三大特点

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反映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同时证明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早已认识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早期的蒙古包是由4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共安装56根乌尼,再加上门框上安装的四根乌尼,一个蒙古包共60根乌尼杆,每个乌尼杆的角度是6度,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度角。蒙古包的这种分配方法完全与现代钟表相一致。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入蒙古包,每天光线在包里绕一周,牧民根据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到14小时,并对每一小时给予了准确的名字,一般安排生产和生活。近代钟表在草原普及之后,蒙古人才淡忘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所以,蒙古包确有科学的计时功能,蒙古民族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掌握太阳时的民族。

4.蒙古包在搭建和迁居时有不破坏生态环境的特点

蒙古包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难得的环保居室的优点。蒙古民族在生产实践中早已认识到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持水草的丰美。他们认为山水草木都有神灵,不可随意触动,要尊敬和保护它。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山水的活动,形成了古朴的环境保护的意识。蒙古人顺应季节的循环,赶着畜群辗转于夏季和冬季牧地之间,在牧业生产活动中逐水草而居。他们居住的蒙古包主要用畜产材料而不用任何的土石材料,蒙古包搭建过程中不产生挖坑取土石的破坏行为。牧民把蒙古包直接搭在平坦的草原上即可居住,当蒙古包在一个地区驻扎的时间过长而畜群的数量高度集中时,当植被有即将荒芜的迹象时,牧民再次迁走,这样就可以使草原得到恢复。

5.蒙古包完全符合游牧生活的特点

蒙古游牧经济本身要求牧民常年逐水草而居,同样牧民为了牧业丰收和保护自然而经常更换草场,每次牧民都需要搬家,游牧民族在这种不断的迁徙时早已发明和创造了蒙古包。蒙古包折叠式可拆装,拆迁时只需要两个人在一个小时以内就可以拆卸一个蒙古包,并用勒勒车或骆驼运走,到新的牧场之后,只需要两个人在一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安装一个蒙古包,这样就可以住进去。另外游牧生产生活要求牧人必须具备手脚快捷、眼力尖锐、听力敏捷的素质,蒙古包正好能够发挥这种技能。住在蒙古包内可随时观察天气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尤其是夏天蒙古包的包门打开和四周的哈那围毡被撩起时,牧民坐在包内就可以观察到草原上活动的各种牲畜,在省力的情况下可达到牧养的目的。另外蒙古包有很好的传音功能,在包内可以随意听到包外的刮风下雨和各种牲畜的动静,而一般的牧民都能辨别出牛马羊驼的走动,甚至判断出远近距离和方向。

做导游这么久,第一次如此认真的了解蒙古包,原来作用这么多

续:自己的拼图作品,不仅拼智商,更是对蒙古包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