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拥抱的话

让欲求流动

欲求,从字面含义看,就是欲望和需求。这个词,似乎很容易引起人的不安。需求,这个词还好,而欲望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有各种负面联想。

然而,它们其实都对构建关系有着巨大的价值。无论你想满足自己什么欲求,都需要发生在关系中。所以这一单元的主题还可以叫做“让欲求在关系中流动”。

人太容易去追求独自圆满,因为这貌似很容易控制,而且按照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人活在关系中,“自体”和“客体”加一份动力就是关系。

动力形形色色,可以归为自恋、性和攻击性三种,也可以不断延伸,欲望和需求就可以视为一种延伸,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近义词。

例如你吃东西的时候,你就和食物建立了关系。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食物也是他人种的,而你是婴幼儿时,你的食物是父母提供的,甚至直接就是从妈妈身上获得的。

如果没有欲求,一个人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活在孤独中,但强大的欲求,会诱惑你、逼迫你活在关系中,这样一来,你就不得不在关系中去磨练心性。

调查:你有没有体验过你的一份欲求,在关系中非常顺畅地被满足了,这给你带来很大的满足。如果类似体验很多,那可以讲一次让你最难忘的体验,欢迎分享。

我想起来,有一年需要钱买房子,然后给爸爸打电话,想借钱。爸爸说:没钱,然后道歉说对不起,闺女,爸爸现在用的钱是贷款来的,你要用,要不我去帮你借一点。

然后我一瞬间,眼泪就掉了下来,当时其实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想来有可能是我感觉到了:他爱我,或者是被他的真诚和无条件支持的态度打动了,尽管他没有借钱给我。

接下来分享一首鲁米的诗:

云朵流泪,花园就会开花。

婴儿哭,母奶就会溢出。

万物的哺育者说过:让他们尽情地哭吧。

雨的泪和太阳的热,共同滋养我们。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武老师先分享了一个视频的内容,这个视频名称叫“收到礼物的小萝莉”视频,内容是这样的:

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拥抱的话


一个小女孩收到妈妈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个书包里面塞满了礼物,有两张影碟、睡衣、零食和有迪士尼标志的T恤。

这些礼物都很普通,但带给小女孩的惊喜,她连珠炮般地问妈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这个!你怎么知道?”

礼物看完后,妈妈问她,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想带着书包去哪里,小女孩带着点撒娇地说:“迪士尼”。妈妈说:“好,今天就去。”

小女孩再次被震惊到了,她问爸爸,这是真的吗?当被确认后,她喜气而泣,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妈妈说,跳开心舞吧,她又立即带着泪珠跳了个开心舞。

整个视频中,小女孩的情绪转折非常多,但这些情绪和转折的发生,都极为自然,加上她生动的身体姿势和表情,让视频也极有感染力。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视频网站搜索看看。

武老师觉得这个视频是对“情绪流动”的一个经典诠释,还不知道什么叫情绪流动的朋友,可以好好去看看这个视频。

视频中的小女孩的情绪流动,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要回到一再讲的理论模型上: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他发出的一份能量触角,如果在关系中被接住,就是被看见,然后会变成好的生命力,如果不被看见,就会化为黑色生命力。

如果一个人确认到,他发出的能量触角基本能被接住,那这个人就会在延伸能量时没有大的阻碍,于是能量伸展得就会自然流动。

你的每一个欲求,都是一个能量触角。像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小萝莉的需求被充分看见了,这让她非常惊喜,而她的需求不过是两份影碟,一些零食和衣服。

最大的一个需求是去迪士尼。当这些需求都被看见时,她整体上就处于能量自然伸展的状态里。

当然她的情绪流动如此自然,我们可以还可以推导出:在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美国家庭中,她可能一直活在“我的需求基本会被看见被满足”这样基本感觉里。

讲到这,我们可以问个问题:在你的原生家庭中,你获得过这种基本感觉吗?

可能你还会问:我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获得了这种基本感觉呢?

情绪的自然流动,是一个标志,而另一个可以目测的标准是,一个人在表达需求和情绪时,他的身体是协调、放松而自在的吗?

如果是,那可能是获得了这份基本感觉,相反,如果一个人身体紧张、表情僵硬,那这个人就很可能没有获得这份基本感觉。

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拥抱的话


没有获得这份基本感觉的人,其中一部分人,会特别怕麻烦。他们既怕麻烦别人,又不愿意被别人麻烦。

少麻烦别人,在东方文化下是一个美德,特别是在日本,但与此同时,日本社会的活力也有个巨大问题。

表面上性文化极为发达的日本社会,2016年一项政府调查显示,18 ~ 34岁的未婚者中,超过40%的人没有任何性经验,高达70%的男性没有在谈任何形式的恋爱。

2015年与武老师去过一次日本,在抵达大阪机场时,他突然有了一种鸦雀无声的感觉,当然事实上没有那么安静。

然后看机场的工人,觉得他们像机器人一般。这份安静,他不大喜欢,他觉得有点像死寂。

不管我们怎么美化少麻烦别人,我们都可以看到,没有麻烦也就没有了情感。

并且,总是少麻烦别人的人会发现,一些特别能麻烦别人的人,总是比自己活得更好,也更招人喜欢。

例如武老师的一位朋友,一直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女人,她的事业也发展顺利,最终成为了500强企业的全球副总监,她就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

她说,自己可以同时处理上百件事,不觉得这是挑战。她在美国工作没两年的时候,就已经多次获得提升。

她对武老师说,她非常难理解的是为什么她的多数华人同事,对上级总是太客气、太拘谨,他们为什么不能像自己这样,主动接近上司?

她还发现上司是可以使用可以管理的,而且你越是这样做,他们反而越喜欢你重用你。

武老师请她描绘细节,而她讲了一些后,武老师总结说:

“我感觉你像是这样的,过去咣当一声,一脚把上司们的门踹开,非常直接地说‘混蛋’出来帮帮忙,然后这些‘混蛋’就乖乖出来做事。”

他的这个反馈让她放声大笑,然后她说她想起了自己和爸爸的关系。

她的爸爸是一个严重的宅男,她的哥哥姐姐靠近爸爸时总是很困难,而她却很容易,她靠近的方式就是很野蛮的命令、使用父亲,没想到父亲对她越来越好。

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渴望被看见,是人的根本需求,她爸爸的宅是一种把自己锁起来的状态,当哥哥姐姐们用普通方式靠近爸爸时,爸爸会说“别烦我”。

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拥抱的话


哥哥姐姐们收到这个信息后,认为这是真的,就真的后退了,结果把爸爸只能继续陷在孤独中,而她野蛮地把爸爸的门踹开,让爸爸出来陪她,同时也把爸爸从孤独中拉到了关系里。

怕麻烦别人是一种懂事,而孩子太早懂事,或一个成年人太过于懂事,那可能意味着经历过很深的绝望。

我们观察小孩子就会发现,他们会天然地想把自己的各种动力,展现在关系中,一位网友曾在武老师的微博上留言说:

我小侄女会理直气壮的要爱,生气了就要你哄,发脾气了也要你哄才会好,到现在六岁了还会要你抱抱她夸夸她,毫不掩饰对你的依赖和需要,所以大家对她的爱好像也会多点。她像小太阳一样永远活力、热情和快乐。

这段描述,就讲了一个欲求基本被满足的孩子,这个孩子就达到了科胡特所说的心理,健康的两条标准:自信,活力能滋养自体;热情,活力能滋养客体。

怕麻烦别人的人,像是一个孤岛。因为无数次体验过能量触角伸出去后,没有被接住,于是知道自己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别人欢迎的,这叫做麻烦别人。

伸开双臂,如果你还想要被拥抱的话。——鲁米如是说。相反的情形则是,怕麻烦别人的人,双臂已经很难伸开了。

深度的怕麻烦哲学,都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就建立的。健康的情形是父母心中有爱意和热情,他们会带着欢喜去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带着自信和一点儿理直气壮的劲儿去要帮助、要爱。

孩子体验到既然父母都喜欢这样做,那这样做就不是对父母的侵扰了。

如果父母缺乏热情,对孩子的好,是努力做出来的,那即便事实上被满足了,孩子仍然觉得像是伤害了父母一样,于是产生愧疚,以后尽可能不给父母添麻烦,由此形成怕麻烦哲学。

缺热情的人,好像可以努力对别人好,但这时会有付出感,这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没有享受和愉悦,他的确觉得对别人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他意识上再慷慨,付出感一样产生。

关键是把生命力展开,把热情活出来,一旦你是一个能量可以在关系中自然流动的人。

你会体验到仅仅能量在自己身上和在关系中流动,就已经是很开心的事了,你体验到这份享受后就不再容易有付出感。

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拥抱的话


欲望、声音、愤怒、喜悦、爱、恨、高峰体验、歇斯底里、心流……这些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活力。

活力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其实都不重要。

有一天晚上,武老师深切体验到这种感觉后,在微博上发了一段感慨:

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这真好。世界在摇曳生姿。

所以,武老师建议你可以试着鼓励你的孩子,鼓励你的爱人,也鼓励你自己:

伸开双臂,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

总结

1.一个人活在“需求被基本被看见、被满足”的感觉里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情绪的自然流动,一个是在表达需求和情绪时,身体是协调、放松而自在的。

2.深度的怕麻烦哲学,都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建立起来的。

健康的情形是父母心中有爱意和热情,他们会带着欢喜去满足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带着自信和一点理直气壮的劲儿去要帮助、要爱。

3.活力流动起来后,才能享受到热情流动的感觉的美好,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其实都不重要。

思考

一瞬间我想到了自己曾有过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嫉妒。当时是在听到汤君健老师给职场人特别细致且可操作的职场晋升步骤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很强的嫉妒。

嫉妒在说:这么好的东西,我没有拥有,但是有人拥有了,这种心酸的感觉。世界上好东西这么多,我又不是神,不可能拥有这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

放下对错,只有爱恨;放下评判,只有感觉。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次被要求你要矜持,要懂事,要知书达理,要温柔,要美丽。

第一次有人告诉我,你可以诚实地表达出你的需要,可以需要别人的陪伴,可以需要爱,可以需要抱抱,可以需要夸奖。

曾经有一个学习目标,就是“万事不求人”,什么都要求自己会做,现在才明白,那是一个画地为牢,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的过程,写到这里,我眼泪掉了下来。

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拥抱的话


我可能联系自己,看到了那个孤单的小女孩。我想抱抱自己,告诉自己:你是被爱的,你可以自由地伸展自己的生命力。

怕麻烦别人是一种懂事,而孩子太早懂事,或一个成年人过于懂事,那可能意味着经历过很深的绝望。

我想起来我妈妈,下周日是母亲节,我在想给她准备什么礼物。当我问她的时候,她每次都会说:我不需要,我什么都好,我什么都不需要,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我在想,妈妈是不是也经历过一个绝望的过程。然后又想,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但幸好,我现在看见了自己。而且知道了自己有选择,我可以选择懂事,也可以选择不懂事;我可以选择美丽,也可以选择邋遢。哈哈哈。

谢谢您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