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擁抱的話

讓欲求流動

欲求,從字面含義看,就是慾望和需求。這個詞,似乎很容易引起人的不安。需求,這個詞還好,而慾望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有各種負面聯想。

然而,它們其實都對構建關係有著巨大的價值。無論你想滿足自己什麼欲求,都需要發生在關係中。所以這一單元的主題還可以叫做“讓欲求在關係中流動”。

人太容易去追求獨自圓滿,因為這貌似很容易控制,而且按照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理論,人活在關係中,“自體”和“客體”加一份動力就是關係。

動力形形色色,可以歸為自戀、性和攻擊性三種,也可以不斷延伸,慾望和需求就可以視為一種延伸,當然也可以視為一種近義詞。

例如你吃東西的時候,你就和食物建立了關係。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食物也是他人種的,而你是嬰幼兒時,你的食物是父母提供的,甚至直接就是從媽媽身上獲得的。

如果沒有欲求,一個人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活在孤獨中,但強大的欲求,會誘惑你、逼迫你活在關係中,這樣一來,你就不得不在關係中去磨練心性。

調查:你有沒有體驗過你的一份欲求,在關係中非常順暢地被滿足了,這給你帶來很大的滿足。如果類似體驗很多,那可以講一次讓你最難忘的體驗,歡迎分享。

我想起來,有一年需要錢買房子,然後給爸爸打電話,想借錢。爸爸說:沒錢,然後道歉說對不起,閨女,爸爸現在用的錢是貸款來的,你要用,要不我去幫你借一點。

然後我一瞬間,眼淚就掉了下來,當時其實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想來有可能是我感覺到了:他愛我,或者是被他的真誠和無條件支持的態度打動了,儘管他沒有借錢給我。

接下來分享一首魯米的詩:

雲朵流淚,花園就會開花。

嬰兒哭,母奶就會溢出。

萬物的哺育者說過:讓他們盡情地哭吧。

雨的淚和太陽的熱,共同滋養我們。

沒有麻煩,就沒有情感

武老師先分享了一個視頻的內容,這個視頻名稱叫“收到禮物的小蘿莉”視頻,內容是這樣的:

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擁抱的話


一個小女孩收到媽媽給她的生日禮物,是一個書包裡面塞滿了禮物,有兩張影碟、睡衣、零食和有迪士尼標誌的T恤。

這些禮物都很普通,但帶給小女孩的驚喜,她連珠炮般地問媽媽:“你怎麼知道我想要這個!你怎麼知道?”

禮物看完後,媽媽問她,如果可以自由選擇,你想帶著書包去哪裡,小女孩帶著點撒嬌地說:“迪士尼”。媽媽說:“好,今天就去。”

小女孩再次被震驚到了,她問爸爸,這是真的嗎?當被確認後,她喜氣而泣,嚎啕大哭,哭著哭著,媽媽說,跳開心舞吧,她又立即帶著淚珠跳了個開心舞。

整個視頻中,小女孩的情緒轉折非常多,但這些情緒和轉折的發生,都極為自然,加上她生動的身體姿勢和表情,讓視頻也極有感染力。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去視頻網站搜索看看。

武老師覺得這個視頻是對“情緒流動”的一個經典詮釋,還不知道什麼叫情緒流動的朋友,可以好好去看看這個視頻。

視頻中的小女孩的情緒流動,是怎麼形成的呢?這要回到一再講的理論模型上:

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他發出的一份能量觸角,如果在關係中被接住,就是被看見,然後會變成好的生命力,如果不被看見,就會化為黑色生命力。

如果一個人確認到,他發出的能量觸角基本能被接住,那這個人就會在延伸能量時沒有大的阻礙,於是能量伸展得就會自然流動。

你的每一個欲求,都是一個能量觸角。像這個視頻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小蘿莉的需求被充分看見了,這讓她非常驚喜,而她的需求不過是兩份影碟,一些零食和衣服。

最大的一個需求是去迪士尼。當這些需求都被看見時,她整體上就處於能量自然伸展的狀態裡。

當然她的情緒流動如此自然,我們可以還可以推導出:在這個看起來很普通的美國家庭中,她可能一直活在“我的需求基本會被看見被滿足”這樣基本感覺裡。

講到這,我們可以問個問題:在你的原生家庭中,你獲得過這種基本感覺嗎?

可能你還會問:我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了這種基本感覺呢?

情緒的自然流動,是一個標誌,而另一個可以目測的標準是,一個人在表達需求和情緒時,他的身體是協調、放鬆而自在的嗎?

如果是,那可能是獲得了這份基本感覺,相反,如果一個人身體緊張、表情僵硬,那這個人就很可能沒有獲得這份基本感覺。

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擁抱的話


沒有獲得這份基本感覺的人,其中一部分人,會特別怕麻煩。他們既怕麻煩別人,又不願意被別人麻煩。

少麻煩別人,在東方文化下是一個美德,特別是在日本,但與此同時,日本社會的活力也有個巨大問題。

表面上性文化極為發達的日本社會,2016年一項政府調查顯示,18 ~ 34歲的未婚者中,超過40%的人沒有任何性經驗,高達70%的男性沒有在談任何形式的戀愛。

2015年與武老師去過一次日本,在抵達大阪機場時,他突然有了一種鴉雀無聲的感覺,當然事實上沒有那麼安靜。

然後看機場的工人,覺得他們像機器人一般。這份安靜,他不大喜歡,他覺得有點像死寂。

不管我們怎麼美化少麻煩別人,我們都可以看到,沒有麻煩也就沒有了情感。

並且,總是少麻煩別人的人會發現,一些特別能麻煩別人的人,總是比自己活得更好,也更招人喜歡。

例如武老師的一位朋友,一直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女人,她的事業也發展順利,最終成為了500強企業的全球副總監,她就是一個不怕麻煩的人。

她說,自己可以同時處理上百件事,不覺得這是挑戰。她在美國工作沒兩年的時候,就已經多次獲得提升。

她對武老師說,她非常難理解的是為什麼她的多數華人同事,對上級總是太客氣、太拘謹,他們為什麼不能像自己這樣,主動接近上司?

她還發現上司是可以使用可以管理的,而且你越是這樣做,他們反而越喜歡你重用你。

武老師請她描繪細節,而她講了一些後,武老師總結說:

“我感覺你像是這樣的,過去咣噹一聲,一腳把上司們的門踹開,非常直接地說‘混蛋’出來幫幫忙,然後這些‘混蛋’就乖乖出來做事。”

他的這個反饋讓她放聲大笑,然後她說她想起了自己和爸爸的關係。

她的爸爸是一個嚴重的宅男,她的哥哥姐姐靠近爸爸時總是很困難,而她卻很容易,她靠近的方式就是很野蠻的命令、使用父親,沒想到父親對她越來越好。

這種情況其實不難理解。渴望被看見,是人的根本需求,她爸爸的宅是一種把自己鎖起來的狀態,當哥哥姐姐們用普通方式靠近爸爸時,爸爸會說“別煩我”。

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擁抱的話


哥哥姐姐們收到這個信息後,認為這是真的,就真的後退了,結果把爸爸只能繼續陷在孤獨中,而她野蠻地把爸爸的門踹開,讓爸爸出來陪她,同時也把爸爸從孤獨中拉到了關係裡。

怕麻煩別人是一種懂事,而孩子太早懂事,或一個成年人太過於懂事,那可能意味著經歷過很深的絕望。

我們觀察小孩子就會發現,他們會天然地想把自己的各種動力,展現在關係中,一位網友曾在武老師的微博上留言說:

我小侄女會理直氣壯的要愛,生氣了就要你哄,發脾氣了也要你哄才會好,到現在六歲了還會要你抱抱她誇誇她,毫不掩飾對你的依賴和需要,所以大家對她的愛好像也會多點。她像小太陽一樣永遠活力、熱情和快樂。

這段描述,就講了一個欲求基本被滿足的孩子,這個孩子就達到了科胡特所說的心理,健康的兩條標準:自信,活力能滋養自體;熱情,活力能滋養客體。

怕麻煩別人的人,像是一個孤島。因為無數次體驗過能量觸角伸出去後,沒有被接住,於是知道自己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別人歡迎的,這叫做麻煩別人。

伸開雙臂,如果你還想要被擁抱的話。——魯米如是說。相反的情形則是,怕麻煩別人的人,雙臂已經很難伸開了。

深度的怕麻煩哲學,都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就建立的。健康的情形是父母心中有愛意和熱情,他們會帶著歡喜去滿足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帶著自信和一點兒理直氣壯的勁兒去要幫助、要愛。

孩子體驗到既然父母都喜歡這樣做,那這樣做就不是對父母的侵擾了。

如果父母缺乏熱情,對孩子的好,是努力做出來的,那即便事實上被滿足了,孩子仍然覺得像是傷害了父母一樣,於是產生愧疚,以後儘可能不給父母添麻煩,由此形成怕麻煩哲學。

缺熱情的人,好像可以努力對別人好,但這時會有付出感,這幾乎是必然的,因為他沒有享受和愉悅,他的確覺得對別人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他意識上再慷慨,付出感一樣產生。

關鍵是把生命力展開,把熱情活出來,一旦你是一個能量可以在關係中自然流動的人。

你會體驗到僅僅能量在自己身上和在關係中流動,就已經是很開心的事了,你體驗到這份享受後就不再容易有付出感。

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擁抱的話


慾望、聲音、憤怒、喜悅、愛、恨、高峰體驗、歇斯底里、心流……這些其實都是一回事,都是活力。

活力流動起來後,你才能享受到,熱情流動的感覺多美好,誰付出誰索取,誰對誰錯,其實都不重要。

有一天晚上,武老師深切體驗到這種感覺後,在微博上發了一段感慨:

放下對錯,只有愛恨;放下評判,只有感覺。——這真好。世界在搖曳生姿。

所以,武老師建議你可以試著鼓勵你的孩子,鼓勵你的愛人,也鼓勵你自己:

伸開雙臂,如果你還渴望被擁抱的話。

總結

1.一個人活在“需求被基本被看見、被滿足”的感覺裡有兩個標誌,一個是情緒的自然流動,一個是在表達需求和情緒時,身體是協調、放鬆而自在的。

2.深度的怕麻煩哲學,都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建立起來的。

健康的情形是父母心中有愛意和熱情,他們會帶著歡喜去滿足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帶著自信和一點理直氣壯的勁兒去要幫助、要愛。

3.活力流動起來後,才能享受到熱情流動的感覺的美好,誰付出誰索取,誰對誰錯,其實都不重要。

思考

一瞬間我想到了自己曾有過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嫉妒。當時是在聽到湯君健老師給職場人特別細緻且可操作的職場晉升步驟的時候,我感覺到了很強的嫉妒。

嫉妒在說:這麼好的東西,我沒有擁有,但是有人擁有了,這種心酸的感覺。世界上好東西這麼多,我又不是神,不可能擁有這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

放下對錯,只有愛恨;放下評判,只有感覺。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次被要求你要矜持,要懂事,要知書達理,要溫柔,要美麗。

第一次有人告訴我,你可以誠實地表達出你的需要,可以需要別人的陪伴,可以需要愛,可以需要抱抱,可以需要誇獎。

曾經有一個學習目標,就是“萬事不求人”,什麼都要求自己會做,現在才明白,那是一個畫地為牢,把自己變成一座孤島的過程,寫到這裡,我眼淚掉了下來。

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擁抱的話


我可能聯繫自己,看到了那個孤單的小女孩。我想抱抱自己,告訴自己:你是被愛的,你可以自由地伸展自己的生命力。

怕麻煩別人是一種懂事,而孩子太早懂事,或一個成年人過於懂事,那可能意味著經歷過很深的絕望。

我想起來我媽媽,下週日是母親節,我在想給她準備什麼禮物。當我問她的時候,她每次都會說:我不需要,我什麼都好,我什麼都不需要,你照顧好自己就行了。

我在想,媽媽是不是也經歷過一個絕望的過程。然後又想,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的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但幸好,我現在看見了自己。而且知道了自己有選擇,我可以選擇懂事,也可以選擇不懂事;我可以選擇美麗,也可以選擇邋遢。哈哈哈。

謝謝您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