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电影《因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高中女生奈奈路过一家文具店,看到几个年轻人抓住一位大叔,声称他非礼了一位女学生,非要把他送到警察局。大叔说自己是被冤枉的,奈奈并没理会大叔的喊冤,她把这一幕拍了下来,上传到网上,还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

照片在网上火了,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和辱骂这位大叔,甚至开始人肉中年大叔的个人信息,姓名、职业、家庭住址、家庭照片全被曝光。奈奈被当做揭发丑闻的英雄。

接着,警察局查明了真相,发现大叔真的是被冤枉的,将他无罪释放。

网友开始把枪口对准女生,为大叔鸣冤,谴责奈奈没弄清楚真相就随意宣传太不负责任了。并用人肉大叔的手段扒出了奈奈的个人信息,家庭地址、电话、照片通通被曝光。

奈奈决定亲自向大叔道歉的时候却发现大叔已经不堪舆论的压力自杀身亡,妻子女儿搬离这座城市。而她自己也陷入各种电话骚扰和良心的谴责。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这个电影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看起来又非常的熟悉。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这就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一、屏幕背后的真相

1、眼见不一定为实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可《罗生门》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完整事件的一个片段,可能只是一个事件发展中的一段过程,也可能只是一件事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比如网上的美图美视频都可以经过PS。就算照片是真实的一幕,但照片是静止的,而事件是发展变化的。

电影中,奈奈拍下的照片的客观内容是几个年轻人按住一个中年人。这张照片可以传递出各种关于事实真相的可能性。如果没有配上文字,人们可以有各种猜想。

而奈奈的一番添油加醋的言论,是引导人们对大叔一边倒地谴责和谩骂的重要导火索。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语言传递信息的失真性

有一个培训中常用的游戏,所有人排成一列,要求第一个人将自己看到的文字悄悄告诉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再依次传给下一位,然后由最末一人将自己听到的信息写到黑板上。

很少有人能将最开始的信息一字不落地写出来。这就是沟通过程中的信息衰减效应造成的

我们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因为不同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倾听能力、理解能力、信息转化能力都是不同的。

一件事,被一个人看到某部分,可能只有70%

他以自己的角度接收了他能理解的内容,信息衰减了30%

同时他会加上自己的评判,在他理解的基础上接收他主观想接收的部分,信息再次衰减20%

如果他还要把信息表达出来,信息会再次衰减10%;

听到信息的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会因为主观原因再次出现信息衰减

现实中的真相往往都穿着衣服,何况还隔着屏幕。自媒体发达的时代,网络传播还有它的特点和套路。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二、不是所有信息都是客观的新闻

互联网及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随手拍的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加上一段未经深入调查的描述,一条“新闻”这就这样产生了。但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新闻。

传统的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几个特征: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尤其要做到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报道者用词客观和准确,常用中性词,极少带感情色彩和个人观点去描述事件。没有专业新闻媒体工作经验的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现在网络上很多个人和非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和文章,尤其是一些“爆文”(自行脑补),多有以下一些共同套路:

1、用词夸张

夸大描述,让人们感觉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增加阅读量。用词缺乏严谨性。

2、情绪感染力强

一些带有明显感情色彩、情绪色彩的词语,更有感染力,容易戳中读者的痛点、泪点。但这种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表达,很难让读者保持理智中立的客观立场。

3、观点鲜明

有非常明确的个人观点,要么反对,要么支持,要么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非常明确。如“致贱人......”“渣男......”

4、煽动性、怂恿性

标题用一些具有很强煽动性的词语,如“震惊”“警钟”“惨不忍睹”,刺激人们的需求,引发阅读兴趣。

5、篇幅短小,浅显通俗

内容短小,语言浅显通俗,这样才方便碎片化阅读习惯和传播。这样一来,自然就缺乏对事件的深度调查研究和剖析。

自媒体阅读,以碎片化、轻阅读为主要方式,传播内容要便于短时间阅读才有人去看,直戳人性弱点才易于传播。

而这,都不是新闻的特性,背道而驰。所以,你看到的内容,千万别不经思考就当成事实和真相。在自媒体阅读时代,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非常重要。否则就很可能在文字的情绪效应下,被流量牵着鼻子走远了。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三、做一个理智的读者,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思考式阅读。

这个时代,不缺信息,缺独立思考。在碎片化阅读为主的阅读习惯中,培养主动思考式阅读习惯,不仅可以避免盲目被洗脑,还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考力。


1、 学会辨别事件的真实性。

看到一件事,先问问这是真的吗?这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确定事件的真实性。

有些故事稍加推敲,就会发现逻辑不通,明显是杜撰的。

而有些事件如果自己非常感兴趣,还可以通过强大的搜索功能多做一些调研工作,从不同时间点不同角度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多收集信息,可以避免因自己的认知局限,被别人的观点带走。

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越全面越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视角去客观看待一个问题。弥补认知局限,是避免我们被动接受观点的第一件事。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学会辨别有价值的信息,和煽动性信息。

面对一段文字,可以先通过观察作者使用的词语词性,简单地给作者的主观性打分,他的用词是否客观准确?是否有夸大的描述?他的文字传递的情绪是怎样的?他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他这么做能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越偏激越夸张的表达方式,主观性就越强,也越容易利用读者的本能心理需求,带动读者的情绪。

所以而面对这种文字,第一反应就要给自己竖立一道心理保护屏障,提醒自己:谨慎阅读,保持理智。

你可以享受作者带给你的情绪快感,但前提是,要先有自己的思考。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 学会透过观点,探寻观点背后的客观事实。

看一篇文章,先看作者使用的词语多是什么情感色彩的?褒义词?贬义词?或者是中性词?

如果作者使用了大量表明自己观点和褒贬情绪的词语,那么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词性转换,提炼出本文讲述的客观事件是什么。

记得不用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作者的观点,而是提炼文中涉及的客观事件或现象。我们看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先学着用中性词讲述一下本文提到的客观事件是什么。就像一则用词严谨的新闻消息一样。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3、 带着自己的观点,去看作者的观点。

提炼出客观事实之后,不妨先抛开作者的观点,针对事件本身,先问问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然后再回过头来看作者的观点,你们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区别在哪?他的观点是否有道理?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

一旦我们有了观点的对比、碰撞,就是启动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时机。只有带着自己的思考,才能阅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一上来就被写作者的观点和情绪带走。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4、 通过标题预测内容,带着验证的目的看正文。

我们点开一篇文章往往是被标题吸引。当我们被一个标题吸引时,暂时克制一下点开的冲动。先通过标题的关键词,预测一下文章的内容,思考这篇文章应该讲的是什么内容?要突出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带着检验自己预测是否准确的目的,点开正文。

如果文章内容和你的预测完全一致,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还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

如果文章内容和你的预测不一致,就会激发你的好奇心,哪里不一致?为什么标题会给我误导?是我的知识量不够还是因为标题有套路?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就能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价值。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5、 在情绪认同感时,启动发散思维,多换几个角度思考。

面对一段能激发自己强烈认同感的文字,或者完全不赞同的内容,先不要着急认同和批判。继续问自己,之所以认同/不认同,是因为自己的情感、情绪感受,还是客观评价?如果是因为戳中自己的某些经历和痛点,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境况,结合文中的现象和观点和方法,看是否能对自己有帮助。

另一方面要跳出自己的经验和需求,站在对立的立场,或以旁观的角色来看待同样的事情,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做?其他人面对同样的事可能会怎么处理?别人会有怎样的经验,和观点?

此时,可以利用评论区的留言,注意不仅要看那些和你感受一致的评论,也要看其他角度的评论留言。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孕妇效应”,

人们总是很容易留意到那些和自己一致或者自己特别的关注的内容,而忽略其他观点。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很有同感,一看评论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就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都该这样。

要保持独立思考,就要避免思维的惯性,刻意去关注下和自己的感受不一样的观点。不管认同不认同,都能拓宽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一个人懂得变换维度去看待一件事,才不容易钻牛角尖。世界本来就不会只有一个面。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6、 让子弹飞一会,不在情绪冲动的时候发表过激言论。

无论是自己发布信息,还是评论转发别人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话题,或容易引发负面感受的内容,一定要尽力确保消息的可信度,通过上述上文介绍的方法先通过自己的思考、调查和理性分析,或者等事情的真相再多一些的时候,再发表观点也不迟。

我们在发表观点的时候,还要注意准确措辞,尽量文明用语。避免过激言论,避免添油加醋夸大事实甚至颠倒黑白,尽力传递经过思考的正能量的价值观。避免沦为喷子和键盘侠,甚至成为别人的利用的工具。

电影《因果》:人人都可以发声自媒体时代,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设定为一个高中生,是因为跟成年人比起来,还是学生的奈奈思想明显不够成熟。看似单纯地想要惩罚坏人,却因为没经深入思考和调查,一时兴起,盲目发布不实消息,最终酿成不可逆的后果。这明显是影片悲剧故事的根源。但盲目从众参与网络施压的幕后网友同样也有责任。

每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网民,都有可能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成为一些悲剧的帮凶,或者某些用心之人的利用工具。

正因为网络可以不用当面发声,我们更应该坚持三思而后行,用多思慎言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网络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