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如果是长子扶苏继位,还有汉朝吗?

喜欢我请加油讨厌我请继续


追索历史,探寻过去。

秦朝如果是长子扶苏继位,还有汉朝吗?

个人认为:如果扶苏继位,将会大大的改写历史轨迹,也将没有汉朝。

咱们先从秦始皇驾崩,胡亥掌权后秦帝国迅速崩塌的原因开始分析,有以下几点:

第一、治国理念

秦始皇推崇法家治国,以君权为基础的,发展成为一种机械的和僵化了的法治。其核心理念就是“法治”和“重刑”,秦朝的法治可以说是严刑峻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秦朝灭亡的导火索的“大泽乡起义”,就是由于陈胜吴广几百名戍卒惧怕按照秦朝法律,误期皆当斩,揭竿而起的。

第二、过度徭役

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和满足个人享受,修建长城、修建通往九州的驰道,修建阿旁宫,修建秦始皇陵等这些大型工程过度的耗竭了民力,没有使经历长久战乱的老百姓得到充分休生养息,导致王朝在无尽的内乱中国力损耗,直至覆灭。

第三、应对叛乱,反应迟钝

二世皇帝赢胡亥不喜欢听不悦耳的话,任何不悦耳的话都被解释为恶意的。当各地叛变的消息报告到中央时,赢胡亥大为震怒,把报告消息的那些倒霉的官员都投到监狱。

于是以后来自各地的报告就一致说;“我们这里虽有小小的骚动,已全部肃清。”赢胡亥这才非常高兴。

民变就在赢胡亥的保护之下,像野火一样四处蔓延。一直到陈胜的大将周文势如破竹般打到距咸阳只30公里的戏水(陕西临潼新丰镇),赢胡亥才大梦初醒,征调正规军已来不及。

第四、统一的时间过短

秦王朝统一的时间太短,前后只有十余年,六国之民并没有对秦有什么归属感,人民对新政府的效忠心理,还没有养成惯性。

被剥夺既得利益的既得利益阶级,诸如六个王国的那些贵族和当权阶级跟他们身上的寄生虫,以及大批被排斥的儒家知识分子,每一国以5万人估计,就有30万人的反对力量潜伏民间,在那里怨声载道。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秦政府还没有彻底的消化。

第五、宦官把持朝政

赵高在秦始皇死后即假传圣旨赐死公子扶苏及国之柱石蒙恬大将军,并在胡亥掌权后精密设计,诬陷开国元勋宰相李斯私通东方的叛徒,李斯父子同时被腰斩。至此,赵高当上宰相,朝中再无人能与之抗衡。

接下来接着说为什么如果公子扶苏登基后将没有汉朝?这么推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推行儒家“仁政”

公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仁,有政治远见,比之胡亥之流要强百倍。如果扶苏登基推行仁政,在出现陈胜、吴广因雨耽误限期这类充分理由的事件时,定会予以免除处罚,也就不会出现暴政,导致官逼民反,形成起义的引子了。

第二、轻徭薄赋

以扶苏偏儒家的政治主张,想来定然不会同时开启太多大的工程,不会耗竭民力致国力损耗。会轻徭薄赋,与底层人民群众分享革命成功的果实,如此可以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得以休养生息,建立起稳固的群众基础,增强六国之民对秦的归属感。

第三、反应迅速

以扶苏的政治远见,一定不会像胡亥一样掩耳盗铃,必然会在帝国出现问题是及时进行了解并迅速地合理解决,该出兵镇压的就出兵,该安抚的就安抚。

第四、“温水煮青蛙”政策

如果说“轻徭薄赋”“休生养息”的政策可以使六国之民养成惯性,加强对秦的归属感,那么大部分六国遗老遗少在扶苏的仁政之下仍旧可以为官,可以获爵,至多是当不了一把手,既得利益从热水变温水。在没有墙倒众人推的前提下要起来造反,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第五、任用贤臣

以扶苏对赵高的不喜,在登基后定然会将赵高进行打压处理,如此就大大改善了秦朝政治环境,不会发生“指鹿为马”的状况,国之柱石蒙恬也会多活些年继续为国效力。

结语:如果秦帝国这艘巨轮的舵手是扶苏,并且做到了上述五点,虽说不能保证多传几世秦帝国的国祚,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刘邦的汉朝是不会出现了。

但我们要明确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以上就是我对题主的回答,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明贝勒


很多人往往将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胡亥和赵高,固然二世皇帝的昏聩,赵高的弄权是将帝国推向险境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帝国的隐患,在秦统一六国之时就已经埋下了。

公元前209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打响了反抗秦王朝统治的第一枪,而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距离秦始皇死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可见天下苦秦久矣,非一朝一夕之故。

扶苏历来被大多数人所同情,认为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贤明之人,是秦帝国最好的继承人,但笔者却并不这样认为,胡亥矫诏逼令他自尽,他想都没怎么想就自杀了,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有的表现。一个人有德有才,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政治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各种纷繁的政治斗争之中,真真假假、尔虞我诈,都需要一颗强大的心,扶苏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虽然胡亥抢先即位了,尽管秦律十分严苛,扶苏如果拒绝不自杀,变会成为通缉犯,似乎什么地方都去不了,但好歹还有一条命在,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此绝望地就自杀了,本身就属于一种逃避的消极行为。

再观扶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劝解,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也十分稚嫩。当时的儒家是反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而是坚持分封制的,这与秦统一天下的意识形态不符,所以秦始皇才会收天下《诗》《书》来焚毁,考虑的是统一意识形态的问题,虽然手段残暴了点,但对于稳定国家思想领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扶苏的劝解,显然就没有考虑到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反对秦始皇这么做,等于否定了秦始皇的执政根基之所在,所以他被发配去修长城,也属于十分正常的事情。

同时,秦朝走到秦始皇死的时候,已经处于一种高额透支国家公信力的状态,频繁的大工程和大战役,已经过度损伤了帝国的元气,特别是秦始皇将这些大工程大战役的主要成本转嫁给了六国之地,从而使得本身就没有什么归属感的六国之民更加仇视秦。

秦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六国之名却并没有对秦有什么归属感,只有连续不断的徭役,沉重的赋税,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如此局面,这个天下又怎么能继续稳定下去呢?

帝国迟早要走到崩盘的局面,因为这种全新的制度,还没有来得及培养足够多的官吏,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还没有完成,六国与秦人之间,依然存在难以弥合的仇恨,而这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一个宽仁加铁血的君主,然而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扶苏,显然不会成为带领这个帝国继续强盛下去的存在。

或许帝国会走到分封的老路,然后再逐步瓦解,又或许纷乱的思想领域,使得帝国的意识形态混乱,而使得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秦这辆战车走得太快太急吗,骤然刹车,也可能人仰马翻,最后车毁人亡的。


行尽深山又是山


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读历史却还是要有这样的思考。龙生九子,子子各别,同为秦始皇的儿子,都被寄予厚望。但两人的心胸见识却有天渊之别。

  • 史书上记载,公子扶苏宽仁有信,勇武爱士。因劝谏秦始皇要施仁政而被罚去边塞与蒙恬将军修长城。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大致得出扶苏拥有一个守成之君的优秀品质。为君宽仁有信,则百姓拥戴,政令可畅行,官员不得欺;这正是国家政治清明的要素。更为难得是生于深宫之中,还能有豪迈勇武之风,连秦国军中柱石蒙恬都能为之驱驰,可见其文韬武略也不弱于秦始皇。秦始皇一代雄主,临终嘱意于扶苏,惜被宵小之人瞒天过海而被赐死于塞外,身捐之日,戍卒为之落泪,百姓为之焚香;令大秦仅传二世而终,实仍天遗恨也。
  • 再看看250胡亥,一看这个名字就想到他一身憨气。被一个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上位就杀亲兄胞妹,自断手脚。不能用百官为大秦耳目,反闭目塞听自娱自乐为长夜之饮。朝堂之上演出指鹿为马的历史笑话。最后竟被自己最信任的阉人老师赵高逼死于望夷宫,临终还想惜命请为黔首,想想都觉得可恨。大秦帝国扫六合雄风才过几年,就被二世挥霍的一干二净。

历史真有如果的话,大秦帝国必然不会只传二世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