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導語:

《牡丹亭》是古代著名作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浪漫主義的傑作,書中歌頌了自由愛情的可貴,對封建禮教作出了批判與反思,書中的主角杜麗娘和柳夢梅為了愛情,可以由生到死,不離不棄,他們追求的是愛情,更是自由個性,反抗的是父母,更是數千年的封建禮教對個人自由的壓迫。

《牡丹亭》有悲劇美學的精神,讓人想起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牡丹亭》最後仍然沿用了古代小說的大團圓式結局,在古代最高權力者皇帝的主持下,杜麗娘和柳夢梅終於在一起了,似乎讓書中的人物命運由悲轉喜,給了讀者很大的心理安慰,但實際上,也是一種處於封建禮教統治的總體環境下,只能求助更高的權力,來反抗壓迫自己的那一級權力,而不是像《羅密歐與朱麗葉》以死抗爭,以死詛咒封建權力的倒塌。《牡丹亭》縱然批判封建禮教,但整體是處於封建禮教之中的。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1牡丹亭

一、 生動的人物塑造

1、 主體情節

出生寒窗的書生柳夢梅終日埋頭苦讀,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一展抱負,一日他讀書累了靠著花園裡的一棵梅樹睡著了,卻夢見一位佳人,名叫杜麗娘,說和他有姻緣。杜麗娘窈窕端莊,富有才學,原是大戶人家的小姐,痴迷《詩經》,有一日夢到一書生持折柳枝來向她求愛,兩人於牡丹亭幽會,一覺醒來卻發現只是一場夢,現實中沒有她心儀的那個書生,而她父母又正打算商量著她的婚事,她灰心失望,一病不起,在彌留之際請求母親把她葬在後花園梅樹下,其父後來為她修了梅花庵。

三年後,柳夢梅進京趕考,借宿於梅花庵,在庵內見到了杜麗娘畫像,發現這正是他的夢中女子,杜麗娘魂遊後院,與柳夢梅再度相見,兩人你儂我儂,好一番纏綿,柳夢梅打開棺材,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杜寶,也就是杜麗娘的父親,卻不承認這門親事,還告發柳夢梅盜墓,把他關進監牢,後來柳夢梅考中成為狀元,到皇帝面前求情,皇帝應允了這門婚事,兩人正式結為夫妻。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2杜麗娘與柳夢梅

2、 主要人物的特點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情節曲折離奇而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藉由兩個夢把兩個青年連在一起,女主角杜麗娘長期住在深閨中,日常所見的,除了家中的父母長輩,兄弟姊妹,也就只有丫鬟僕人,她沒有接觸外界的機會和權利,長期受封建倫理道德的薰陶,但最喜愛的是《詩經》,尤其愛其中的愛情故事,她因為一個夢以及夢中的人就茶飯不思,相思抑鬱,必然是長期的閨中生活使她感到壓抑,而她的本性又是嚮往浪漫和自由,一個思春之夢帶給她美好的設想,可是現實如此冰冷,她的內心願望無人關注,即將面對的是被指定的婚姻,可以說,令她痛苦的不止是愛而不得,還有自由被壓抑,命運被操控。

柳夢梅是富有才華、志向高遠的青年,對愛情始終如一,為了愛情可以冒著罪名開棺,在杜寶的威脅之下不屈服,勇於追求自由愛情,在金鑾殿上嘲笑和揭露杜寶對他的陷害和威脅,在皇帝面前表達自己對杜麗娘的一片真心。杜寶則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堅決擁護傳統禮教,為了家族的臉面,不在乎女兒的真實意願,為了拆散杜麗娘和柳夢梅,不惜濫用自己的權勢,監禁柳夢梅並且對其動私刑。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3杜麗娘

二、 對情與理的傳統關係的反思

1、 以往小說遵循的由理到情

《牡丹亭》與《西廂記》同樣是浪漫主義的愛情劇,也同樣以富家小姐和書生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也都有追求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的思想內涵,但《西廂記》先出,《牡丹亭》後出,在《牡丹亭》出來後,"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似乎更打動觀眾,的確,

《西廂記》雖然說也是追求自由愛情,但是被限制在了禮教和社會規範的範圍內,也就是由理到情,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得不到崔鶯鶯的家長的認同,那麼他們是如何追求自己的愛情的呢?是不斷地達到崔鶯鶯父母的要求,不斷答應崔鶯鶯父母提出的苛刻要求,不惜違背自己意願。

崔母要求張生要考中狀元,張生雖無心功名,也只有照做,崔母又要張生力退敵軍,張生在恩人的幫助下又做到了,崔母還是不肯同意,只能靠紅娘出謀劃策,巧舌如簧,才最終說服了崔母。可以說《西廂記》全文都在圍繞張生如何在崔鶯鶯、紅娘的幫助下打動丈母孃。他們的確在追求愛情,但必須通過合乎理與禮的方式,先有理為基礎,才能追求情。以往許多的才子佳人小說也多是這樣,其中宣傳的倫理綱常是深入骨髓的。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4《西廂記》

2、 《牡丹亭》由情至理

湯顯祖曾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亦生。"所以杜麗娘為了情先是抑鬱而死,死後魂魄不散,遇到心上人又死而復生,這皆是情之所至,作者認為情的存在是客觀的,也是合理的,它是人難以自控的,更不能說必須在理的基礎上才允許情的存在。而相應的,作者通過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為了情而不惜打破倫理綱常,打破禮教,甚至是法度的略顯極端的行為,表達了他們為情而對封建制度正面的反抗。

首先是杜麗娘得不到夢中人,又面臨包辦婚姻時抑鬱,茶飯不思,最後付出生命,等她的魂魄到達陰間,又拒絕遵循陰間的規矩,投胎轉世,她不斷的打聽意中人的姓名,身份,過於執念,以至於魂魄不散,而柳夢梅終於到達梅花庵與杜麗娘的魂魄相遇,他明知開棺犯法,但義無反顧地開棺,而後他被杜寶囚禁,面對杜寶的蠻橫霸道,他不屈服也不想討好,最後在金鑾殿上,面對著父親,杜麗娘也選擇向皇帝表明自己心意已決,非柳夢梅不嫁,她明知這是在忤逆父權,但仍然選擇反抗。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5杜麗娘與柳夢梅

三、 反抗的限度

1、 發乎情,止乎禮義

《牡丹亭》的前半段的確已經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風格,但到了後半段,似乎又迴歸到了遵理復禮的套路中,也就是儒家強調的"發乎情,止乎禮義。"一切行事,哪怕是反抗,也不能完全逾越禮的範疇,從這一點上來說,

無法對儒家文化的根本的壓迫作出徹底的反抗,是《牡丹亭》的侷限,也是它離一部真正偉大的文學作品的一段距離。作者相信情的力量,但沒有徹底實現以情代理的思想上的顛覆,個性解放的號召也沒有從根本上脫離封建的藩籬,只是對其中的一些戧殺人性,極其違背常理的地方作了藝術化的處理。

杜麗娘反抗封建禮制的壓迫,但本身還是無法擺脫倫理觀念的影響,在她起死回生之後本可以與柳夢梅雙宿雙飛,但她依然認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統的婚姻基礎,她依然渴望父母的認同,她一邊正面的反抗禮制,一邊又以禮制為基礎。這體現的也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創作理念:暴露困境,但又以不徹底突破文化之禮為原則,面對困境,不是竭力求真,而是努力護禮。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6杜麗娘

2、 削弱的悲劇美

同是青年男女為了愛情的生死相依,西方經典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與《牡丹亭》有著許多共性,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的悲劇性要強烈許多,悲劇帶來的美感也更加震顫人心。《牡丹亭》有著悲劇的氛圍,一位妙齡女子為情而死的開頭就營造了某種令人嘁然的氣氛,但小說的發展遵循著我國古典小說戲劇"善於補過"的思想,以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收尾,這也是為了迎合市民階級的口味,畢竟《牡丹亭》作為戲劇以在民間演出為主。這種結局一方面給了市民階級以慰藉,但另一方面,這種慰藉何嘗不是一種幻象?《牡丹亭》的結局是一種個體的幸運,但不能給與群體以力量,以功名求得長輩的滿意,使皇帝為自己主持公道,這在世間有多少有情人能做到?

相比之下《羅密歐與朱麗葉》宣揚的是一種徹底的悲劇美學,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別人看,戲劇中,毀滅的是兩個青年的生命,以及他們為之努力的一切,而給受封建思想壓制的所有人看,這是西方悲劇的傳統,其認為悲劇的力量,是引發觀眾的憐憫和恐懼使其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迫使觀眾對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作出徹底的反思。

當然這也是由於西方文化背景更加重視個人的幸福,所以維持集體和諧的團圓結局不對他們的胃口,他們欣賞的是為了個體的自由和幸福對世俗倫理和封建傳統一反到底。

中國文化強調含蓄、中庸,重視集體,徹底的悲劇是流傳不開的,就算是《竇娥冤》也安上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削弱了悲劇性也是削弱了文學作品一定的現實影響力。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7羅密歐與朱麗葉

四、 藝術手法

1、 浪漫主義創作的引入

貫穿《牡丹亭》整部作品的是浪漫精神的體現,也就是杜麗娘對對理想與愛情的熱烈追求,生動的大篇幅的內心描寫,使讀者瞭解到主人公的心理變化,相比於以往建立在大環境中的人物描寫,《牡丹亭》更加重視個體的心理變化與成長。其次,戲劇的情節構思突破了現實生活的限制,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力構建了杜麗娘因情成夢,因夢生情,為情而死,為情復生的帶有玄幻、超現實風格的情節發展,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以及強烈的主觀精神追求,杜麗娘的追求的成功也是理想勝過了現實的體現。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8牡丹亭

2、 語言藝術

《牡丹亭》全劇用抒情化、詩意化的語言,傾瀉著人物的內心感情,交代著情節的發展與變化,劇中的唱詞纖細而豔麗,奇巧且明媚,如"夢迴鶯轉,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或者"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菸絲醉軟。"等等寫景詞,或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樣直抒胸意的,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作者擅長通過詩與劇的諧美結合創作出詩情畫意般的戲劇情景,通過詩句描情狀物,抒發感懷,增強了感染力。除了精美唱詞,劇中也大量使用口語來塑造人物形象。

《牡丹亭》由情到理的故事主線,對封建的反抗

圖 9杜麗娘

結語:

《牡丹亭》不愧為古典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以一個"情"字領導,產生了出生入死,曲折玄幻的情節,並且借對愛情的追逐,表達對自由個性的嚮往,賦予愛情能超越生死,戰勝強權的偉大力量,歌頌了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不懈追求,雖然基於文化背景,對封建思想的反抗不夠徹底,但依然具有思想的超前性,強大的感染力和共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