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孩子的媽媽,告訴您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

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孩子的媽媽,告訴您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喜歡安靜的老人,獨自住在湖邊的一棟房子裡,生活的非常愜意,直到有一天,旁邊村裡的小孩,開始來到湖邊玩耍。


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孩子的媽媽,告訴您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

他們每天都會在湖邊追逐打鬧,小孩們吵鬧的聲音,嚴重地影響了他的生活,在多次阻止都沒有效果後,老人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了過去,對他們說:“我現在舉行一場比賽,你們誰喊的聲音越大,誰的獎勵就會越多”

於是,這群孩子開始大喊大叫起來,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更加賣力,老人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這樣的遊戲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每個孩子都逐漸習慣了獲取獎勵。

這天,小孩們又來到了湖邊大喊大叫起來,隨後便跑去向老人說道:“我們喊完了,快點給我們發獎勵吧!”

然而這次老人給出的獎勵卻少了一半,小孩不客氣地問到:“為什麼錢變少了?”

老人尷尬地說:“我的錢不夠了,所以這次只能發這些了”

於是小孩們不太滿意的離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人給的錢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老人不再給孩子們錢了。

結果孩子們生氣地說道:“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於是便都走了......

為什麼孩子們不願意在老人的家附近鬧了呢?老人的積蓄是真的都用完了嗎?

其實,老人是用了一個小小的心理學技巧,改變了孩子們的動機,使他們失去了大喊大叫的樂趣。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叫做“過度理由效應”。

故事中,孩子們為了獲得快樂,所以會去湖邊嬉戲,這屬於內部因素(興趣),所以孩子們會樂此不疲的玩耍,無形中給老人造成了困擾。

老人用金錢獎勵的方式,把孩子們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從內部因素轉換成了外部因素(獎勵),而當獎勵消失後,孩子們在湖邊大聲吵鬧的動力也就消失了,他們便不願意再這樣做了。

所以說,物質獎勵會引起孩子動機的變化,導致一個可能不太好的結果。


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孩子的媽媽,告訴您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

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視頻:

一位媽媽在分享她的教育心得,她的三個兒子,都相繼地考入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她就是陳美齡。

陳美齡,香港人。

在日本,她是與鄧麗君齊名的華人歌手,

她當時的人氣絲毫不遜色于山口百惠,

包括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絲。

但是,在她看來,將自己的三個孩子都送入了斯坦福大學才是她最大的成就。


在視頻中,陳美齡分享了幾條教育經驗,其中有一條便是不可以用物質來獎勵小孩子


1、用什麼獎勵孩子呢?


陳美齡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有一位家長問她,小孩子不喜歡洗澡,想用買玩具來獎勵她洗澡,這樣行不行?


她回答到,玩具這樣的物質獎勵,孩子玩了兩三個星期,不喜歡了,就會丟在一邊,又會開始鬧起來...


你可以試著和孩子說“你洗乾淨了,可以幫媽媽化妝”這樣來調動孩子的興趣。


如果是男孩子可以讓他幫爸爸化妝。這樣的獎勵,孩子一定會喜歡的,因為這是獎勵他一件看起來很有趣的事情,是可以增進家庭交流的事情。


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孩子的媽媽,告訴您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

就像陳美齡所分享的,我們在和孩子的相處中,總是會遇到孩子鬧騰的時候,有時我們可能為了方便,或者是想不到其他的辦法時,就會用上物質獎勵的方式。

這種方式雖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就像前面故事中的孩子一樣,物質獎勵最後的結果,可能會讓孩子的動機發生改變。

當獎勵取消或者獎勵不夠吸引孩子時,他可能就會失去堅持的動力,不願意再按照原來的要求去執行了,甚至有的時候,媽媽的“獎勵法寶”反而會成孩子“威脅”媽媽的手段。

有一次,一位來諮詢的媽媽,因為某些特殊情況,不得不把孩子也帶著一起過來。

在諮詢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是因為無聊,有幾次會過來纏著媽媽,不過,這位媽媽並沒有衝孩子發火,而是好好地對他說:

“現在媽媽在和老師聊天,你先自己玩會,或者去外邊和那個姐姐玩。”

然而,這個說法似乎並沒有讓他滿意,因為他還是在粘著媽媽,直到媽媽開口說:

“你現在去和哪個姐姐玩,不要來打擾媽媽,等下我給你買冰淇淋吃。”

這時,孩子似乎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拿著自己的玩具,開心地走開了...

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孩子的媽媽,告訴您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

後來,和這位媽媽也聊到了這個事情,原來在一開始的時候,只要和孩子好好說,安慰一會兒就沒事了。

但是,有幾次在和人聊天或者談事情,沒時間去安慰孩子,於是就許諾給孩子買零食之類的。慢慢的,安慰就不管用了,孩子開始學會用類似的方式來“威脅”她,讓媽媽幫他實現一些小願望...

這個孩子其實是非常機靈的,知道利用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也反映了一個問題,當你用物質去獎勵孩子時,雖然有時會有一些效果,但是可能也會改變事情的性質,把孩子原本可能是尋求關注的親密行為,變成了一場用零食換取安靜的交易。

在香港教育研究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物質其實只會刺激孩子短暫的動力,久而久之只會讓孩子索求更多,變本加厲。

所以,您可以像陳美齡說的,獎勵孩子做一件有趣的、可以增進家庭交流的事情

也許是親子間的搞怪整蠱遊戲;也許是一次全家人的週末郊遊或者遊樂園之旅;也許是某個晚上的家庭電影時間;也許是全家一起做一段美味的晚餐等等...

這樣的獎勵,同樣可以達到激勵的作用,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在孩子長大後,他可能會忘記獎勵的目的,忘記你們玩了什麼、看了什麼,但是他一定會記得這段愉快的經歷。


2、調動孩子的內部動機


在心理學中,根據動機引起的原因,將動機分為了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是指完成某件事情的動力是由於外來的某些因素引起的(比如老師、父母的獎章或者獎金等)

內部動機則是指完成某事的動力由個體自身內部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是自己感興趣或者自己對某事的期望等)


在一開始時,一些簡單的物質獎勵,的確可以讓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是隨著孩子心理的成熟,一些獎勵不再符合孩子的期望,孩子學習的動力也就慢慢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後,開始厭學的原因之一。

因此,爸爸媽媽們要學會去調動孩子的內部動機。

父母們要牢記“三多三少”的原則,

多鼓勵、多理解、多關注;少批評、少挖苦、少輕視。


讓孩子在學習或者其他的事情中感受到樂趣,從心底願意去完成這件事情,這樣他才會樂在其中,才會投入其中。

其次,也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學自己喜歡的特長,或者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在某件事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起孩子的興趣等等。


寫在最後


物質的獎勵,就像是往慾望的深淵裡,投下一塊石頭,你永遠也難以填滿它,當你有一塊麵包的時候,想要一杯牛奶,有一碗湯的時候,想要再吃塊肉。

用陪伴等精神獎勵的方式去喚醒孩子內部的動力,才是父母們要學會的一堂課。

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孩子的媽媽,告訴您千萬不要對孩子這樣做

您喜歡,請點擊“在看”。微信搜索公眾號“愛的父母”,查看更多育兒精品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