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思維

一個人的生活環境、知識水平、人生閱歷,決定了其眼界、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生就貧寒之家,未見識大世面,自幼耳濡目染,是柴米油鹽,是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因而遇事優柔寡斷、謹小慎微、辦事拖沓,是典型的“窮人思維”,具體表現在:

1.缺乏自信。貧困的生存環境限制了想象力,目光所及,周圍的親朋好友都在稀裡糊塗地混生活,不相信自己能有太多的改變,從而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缺乏改變的勇氣與信心。

2.沒有膽量。與首富“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的理念相左,家無隔夜之炊,掙得起賠不起,寧願拿著三五千元的死工資上班打工求穩當,也不敢冒丁點兒風險越雷池一步。

3.崇尚節約。信奉“少支出等於多收入”,從衣食住行上扣,喜歡討價還價,愛買打折商品,貪小便宜,小氣摳門兒,看重眼前利益,無事不登三寶殿,不結交酒肉朋友,自私狹隘,有時可能錯失良機。

4.事事親力親為。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做好,用人多疑,小心眼兒多,生怕別人從中搞鬼、撈好處,甘願事無鉅細、親力親為。

5.時間觀念淡薄。窮人的閒,閒在思想,時間不等於財富。能走路絕不坐車,有時間諞閒傳逛街打麻將,無時間學習思考充實自己,拘泥於家長裡短、雞毛蒜皮,既浪費了時間,也消磨了意志,機會到來時,自身條件不具備。

6.臉皮薄好面子。自卑的人往往自尊心強,抹不下臉面主動求人、搭訕、結交,作繭自縛,把自己侷限於固定的圈子,限制了眼界,喪失了機會。

不可否認,我們草根階層的大多數都會被這種“窮人思維”所左右。我也曾不捨得扔掉一些以後幾乎不會用到的老物什,任它們佔據著幾萬一方的空間;吃東西先吃爛的,把好的留到後面,但總吃壞的……這些舉動的背後,就是因為窮,唯恐浪費,最終得不償失。

殘酷的現實是:窮人的後代絕大部分仍是窮人,富人的子孫也絕大部分仍是富人。但事無絕對,我等活在“窮人思維”裡,做了半輩子苦行僧;而今半截子入了土,活明白啦,絕不能讓後代再如我!

最後,用我接受某媒體採訪的一句話,與各位屌絲共勉——讀書雖不能改變命運,但可以改變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