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款護髮素對比測評:施華蔻、絲蘊、蜂花風險防腐劑接近安全上限

“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多少女生憧憬這樣一頭香香軟軟的頭髮!為了養成健康的髮質,許多人在“頭上”下足了功夫,首先選擇的就是護髮素了。


但即便不斷強調護髮素只需塗抹在髮尾,有些消費者在使用的時候還是會經常不小心直接塗抹在頭皮上。而且使用時,手部皮膚也會直接接觸到大量的護髮素。


接著擔心就來了,長期使用護髮素有沒有什麼風險?會對頭皮有害嗎?


近期,消道長安排了13款護髮素的風險物質檢測,包括尼泊金酯防腐劑、異噻唑啉酮類防腐劑、二噁烷、甲醛、砷等安全指標。


測試品牌

沙宣、施華蔻、呂、卡詩、絲蘊、巴黎歐萊雅、蜂花、多芬、清揚、水之密語、歐舒丹、如新、嘉康利

13款護髮素對比測評:施華蔻、絲蘊、蜂花風險防腐劑接近安全上限


檢測結果顯示,施華蔻、絲蘊、卡詩檢出一定量尼泊金酯防腐劑,蜂花、多芬、沙宣檢出了致敏防腐劑,上述檢出量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施華蔻、絲蘊、卡詩含尼泊金酯防腐劑

尼泊金酯防腐劑,也稱對羥基苯甲酸酯,是當前化妝品最常用的防腐劑。常見的有對羥基苯甲酸甲酯(羥苯甲酯)、對羥基苯甲酸乙酯(羥苯乙酯)、對羥基苯甲酸丙酯(羥苯丙酯)、對羥基苯甲酸丁酯(羥苯丁酯),其作用機理是破壞微生物細胞膜,使細胞內蛋白質變性並抑制微生物細胞的呼吸酶活性。


由於尼泊金酯類防腐劑能被皮膚吸收,所以目前對其使用的安全性有一定爭議。


其中,又以長鏈酯類羥苯丙酯、羥苯丁酯的安全風險更高。


因為一般而言,隨著尼泊金酯的烷基碳鏈長度的增加,抗菌效果越好,但歐盟消費者安全委員會(SCCS)發現,該類酯及其鹽類的雌激素屬性也會隨著鏈長的增加而增加。


2014年,歐盟化妝品法規EC 1223/2009規定:長鏈酯類如羥苯丙酯及其鹽類、羥苯丁酯及其鹽類單獨使用時的濃度由0.4%減少到0.14%,與其他允許使用的尼泊金酯一起混合使用時總濃度不得超過0.8%,短鏈酯類如甲酯、乙酯單獨使用濃度維持0.4%不變。


日本厚生勞動省《化妝品標準》中限制了尼泊金酯的總用量不得高於1%。


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2015版)中對尼泊金酯也有限量要求,單一酯最高用量為0.4% ,混合酯最高用量為0.8%,羥苯丙酯及其鹽類、羥苯丁酯及其鹽類分別單獨使用時濃度限量0.14%。


美國FDA則認為包括羥苯丙酯在內的尼泊金酯是安全的。


此次測試了化妝品行業常用的羥苯甲酯、羥苯乙酯、羥苯丙及羥苯丁酯四種常用的尼泊金酯防腐劑。


檢測結果顯示,13款護髮素均未檢出羥苯乙酯、丙酯及丁酯。


不過,施華蔻、絲蘊卡詩3款檢出羥苯甲酯,其中施華蔻含量最高,達3000mg/kg(0.3%),接近國標上限0.4%。


13款護髮素對比測評:施華蔻、絲蘊、蜂花風險防腐劑接近安全上限


通常,各種尼泊金酯合併使用具有協同作用,以甲酯和丙合用最為常見。不過,此次13款護髮素均未檢出風險較高的長鏈酯類丙酯及丁酯,說明企業在尼泊金酯防腐劑這一塊的用料還是相對比較謹慎。


蜂花、多芬、沙宣檢出可致敏防腐劑


目前我國化妝品準用防腐劑有51種,但仍有許多新型防腐劑如乙基己基甘油等,不屬於《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2015版)的約束範疇,且未來還會有更多標準之外的新型防腐劑出現。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化妝品都含有防腐劑,市面上絕大部分宣稱“無防腐劑”的產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添加”,也許加的就是51種之外“你不知道的”防腐劑。


雖然添加防腐劑無可置否,畢竟我們生活的環境處處充滿細菌,沒有防腐劑的世界無法想象,但是,這並不影響消費者追求更安全、無“副作用”的防腐劑。


甲基異噻唑啉酮(簡稱MIT)是一種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行業常用的防腐劑,其與另一種屬於強致敏原的有機鹵化物——甲基氯異噻唑啉酮(簡稱CMIT)經常組合在一起使用,兩者混合比例為1:3時被稱為“卡松”。


異噻唑啉酮類防腐劑,也是近年來受關注度較高的防腐劑,因為有潛在接觸致敏性,曾被歐盟多次修改化妝品使用限值。


這類防腐劑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皮膚瘙癢、紅疹,嚴重時可導致接觸性皮膚炎。特別是皮膚敏感或有創口的人,最好避免接觸這類防腐劑,以免引起皮膚過敏。


由於它的致敏性,消道長也將這類防腐劑列入化妝品常測物質清單。同時,各國對異噻唑啉酮類防腐劑的使用均有嚴格管控。


2017年7月6日,歐盟化妝品法規EC 1223/2009附錄V被修訂,針對越來越多的過敏性事件,降低了甲基異噻唑啉酮(MIT)的使用限量,由100mg/kg降至15mg/kg,僅用於淋洗類化妝品。


此外,MIT及卡松在歐盟均被禁止使用於駐留型化妝品。


在對待化妝品成分安全這塊,我國也毫不含糊,逐漸跟上國際腳步。


目前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2015年版)(下稱“規範”)要求,MIT在化妝品中限量為100mg/kg,卡松用於淋洗類產品時上限為15 mg/kg,且不能和MIT同時使用。


不過,2018年9月國家發佈的《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擬修訂內容中,便關注到了甲基異噻唑啉酮的致敏性,借鑑了國際做法,將原有的“甲基異噻唑啉酮在化妝品使用時的最大允許濃度0.01%(100mg/kg)”修改為“甲基異噻唑啉酮在化妝品使用時的最大允許濃度0.0015%(15 mg/kg);使用範圍:淋洗類產品”,相較之前更為嚴格。


在這次《消費者報道》對13款護髮素的測試中,蜂花、多芬、沙宣等3款同時檢出MIT及CMIT,含量在1.4~9.4 mg/kg之間,符合我國規範及歐盟標準。


且3款樣品的MIT、CMIT含量之比均約為1:3,大概率添加的是“卡松”。其中,蜂花柔順營養護髮素檢出含量12.5mg/kg,接近我國化妝品標準上限15mg/kg,不過仍在安全的範圍內,是合格的產品。


13款護髮素對比測評:施華蔻、絲蘊、蜂花風險防腐劑接近安全上限


《消費者報道》建議消費者在選購和使用護髮素時,優先選擇不含此類可致敏防腐劑的,或含量相對較低的產品。


【特別聲明】:本報道中試驗結果、提及品牌僅對測試樣品負責,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號產品的質量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