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引言:愛心助農可以逃避市場,得到特權嗎?愛心助農,給果農特權,就是對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最近被愛心助農的新聞刷屏了,蘋果滯銷,媒體帶起節奏呼籲愛心助農,兩天賣出去32萬斤;大佬也立即跟進,據說3天暢銷172噸……

頭條、朋友圈、抖音,愛心助農的噱頭一時間佔據了大家的視野,用一個詞”刷屏“來講一點也不誇張。別看事情鬧得這樣熱鬧,可熱鬧的就是恰當的嗎?

一部分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營銷左右市場環境,這確實也算市場的一部分,果農們力求增加曝光,增加故事感,達到營銷的目的,這固然無可厚非。但主流媒體竟這樣改變輿論風向,力量未免也太大了,讓人心驚。而且,只是隨便在網頁上搜索了一下,就發現這種媒體介入市場的行為極其普遍。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他們以為的善,真的是一種善嗎?我可不敢苟同。

任何一種現象的背後肯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商業畢竟是市場行為,僅僅依靠愛心就以為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未免有些太過兒戲了。我本人不反對愛心助農,但是反對無視市場規則的濫好心。

第一,拋開中間商,價格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確實便宜嗎?

以前,蘋果都是在市場上買來的。我住在河南一個十八線小城,想吃蘋果了就在超市或者小攤販那裡買個二三斤,吃完再買。目前消費者用1.8元/斤的價格就能從水果攤販手中買到優質蘋果,如果買得多更便宜。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可愛心助農的價格是29元10斤,合計2.9元/斤,比中間商經手貴了一塊多錢。而且必須5斤10斤地買,拿回來之後如果有壞果呢?

而且,沒有中間商,冷庫變成了消費者的冰箱,他們賺到錢了,消費者每天多出的冰箱電費誰負擔?壞果的損失誰負擔?多出的運費誰負責?

愛心助農,從這個層面來說,就是呼籲消費者拿著自己的錢去貼補果農。硬生生把一件經濟方面的事情變成愛心捐獻。那誰發錢補貼消費者的荷包呢?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前一段蘋果漲價鬧的沸沸揚揚,十幾塊一斤的蘋果讓消費者望而卻步,老百姓度過了這個難關,完全是因為老祖宗樸實的智慧:貴啊,那就少吃點,或者不吃好了。

難道果農就做不到:今年賣不出去,明年少種點或者換個品種改善下口感吸引客戶呢。憑什麼市場不喜歡的東西,還呼籲老百姓買賬呢?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有些話語說:果農種植果樹很苦很累,所以我們要幫他們!那老百姓打工賺錢累死累活是不是應該呼籲企業提高工資水平啊?所以,這不是雙標是什麼?

(話說不打農藥種好就等結果子的果園有啥累的咱真的不知道,你就是不摘任由果子爛地裡那不也是肥料嗎?種果樹除了苗木基本沒有成本啊!要說採摘累,那農民收糧食就不累了?也沒見媒體呼籲糧食滯銷建議國家提高收購價的呀!)

第二,果農的果子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真的好吃嗎?

市場是有規律的,那蘋果為什麼滯銷,看看助農下的評論就知道了:皮厚,口感澀,不甜。簡單粗暴,那就是不好吃啊!

中間商可能是市場嗅覺最敏銳的的了,普通老百姓不喜歡吃這種蘋果,低價也可能賣不出去,中間商自然也不願意花高價錢去收購,壓低果農的價格不是理所應當的嗎?為啥就變成“不良水果販子”了?

家裡種地的農民都知道,今年玉米行情不好,明年就試試改種大豆。呼籲愛心助農的人傳達出的果農的姿態是什麼樣子的呢:一副無賴的嘴臉:我窮,賺不到錢,你們就得幫助我!

話說,不管哪行哪業,哪有人年年賺錢呢?為啥不試試換換品種,嫁接下果樹,仔細培育下口感好的、讓消費者喜歡的、更適合市場的產品呢?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誠然,問題是存在的,果農滯銷,有很多人為此奔走,這值得讚頌。不過也不可否認,有很多人喜歡舉起一張“我弱我有理”的大旗,擺出“虛弱無助”的面貌,使用“悲情營銷”“憤怒營銷”,煽動起人們的情緒,利用人們的善意。

前幾年,一張老人憂愁地望著自家果子的照片引發全民同情,所有人都站出來呼籲要愛心助農。結果呢,一時間這張照片被所有果農盜用,以勾起消費者的愛心。消費者難分真假,到處上當受騙,這難道不令人痛心嗎?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愛心是寶貴的,踐踏愛心不可容忍!

愛心助農的老百姓,是愛心人士,也是消費者,這種身份的交叉讓很多人在吃了虧之後說一句:算了吧算了吧,他們也不容易。

看上去沒問題,但這傷害的是大家的情感!我們不希望以這種被欺騙的方式付出愛心。

而且,把1.8元一斤的蘋果炒成2.9元一斤,這跟之前把蘋果炒成十幾塊的行為有啥不一樣呀,但奇怪的是,一個是“愛心助農”,一個是“囤積居奇”。可實際上,一個姿態低央求消費者買單,一個高姿態逼消費者認賬,這不一樣是忽悠嗎?

今天還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賣魚的老太太缺斤少兩,以15元/斤的價格賣給作者幾斤魚,作者同情那位老人,坦然付了款,還說“下次還願意去買”,願意上這個當。

主觀一點來說,筆者認為這類人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臆想一切。

現實是:那些弱的人都知道自己弱得惹人愛憐,且沒少利用別人的同情心。有時候我在想,他們”我弱我有理“的邏輯,是否就是被善意的人們寵壞了的表現呢?

河南地攤兒上的蘋果才一塊八,為啥到愛心助農買要兩塊九…

愛心助農迷局

想幫助街邊那位騎著三輪車在冷風中顫抖的老大爺,讓他早點回家,結果他賣給你的石榴30元一斤,比當天超市中的市場價高出四倍還多;

看見那位頭髮花白裹著破圍巾的老阿姨還在賣”自家種的“大棗,想略盡綿薄之力,結果老阿姨眼珠一轉,熱情地幫你挑大棗,可等你回家一打開,三分之二都是壞果;

而愛心助農背後的推手,可能正坐在屏幕前興奮地數我們這些冤大頭寄過去的錢。

筆者相信,真的有人因為果子滯銷受損嚴重,也願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怎麼辨別呢?

媒體、網紅、帶貨的頂級流量,到底是為了營銷,還是真正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呢?一個普通的消費者在這樣的迷局中如何判斷自己獻出的愛心給了合適的人呢?

寧可被利用也要付出愛心,那是崇高的舉動,也是會吸引不良現象的舉動。我們的社會總想倡導一切好的東西,但常常它的對立面面目猙獰地先出現。

惡魔在人間,天使也在人間,受苦的永遠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