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女主人公如此离恨充溢心胸,她究竟该如何排遣呢?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鼓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木兰花

《木兰花》女主人公如此离恨充溢心胸,她究竟该如何排遣呢?

这是一首思妇词。思妇词和怨妇词很像,区别之处在于思或怨,丈夫远行,不知何时归来,仅仅是思,倘若丈夫是去寻花问柳,或者因别的什么并不必要的理由远行不归,才会有怨。所以“庭院深深深几许”和“几日行云何处去”就是表现的怨妇,这首“别后不知君远近”却仅仅是表现思妇而已。类似词都可以称为“代言体”,也就是说作者本人并非思妇或怨妇,甚至根本不是妇人,却将词的主人公定为妇人,用第一人称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当然, 非独假设妇人为然,只是代妇人言在古典诗词代言体中最常见而已。代言体词或者别有所指,也即作者情感的某一部分与作为诗词主人公的妇人相通,但大部分情况下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必强求其深意。

《木兰花》女主人公如此离恨充溢心胸,她究竟该如何排遣呢?

此词开门见山,说“别后不知君远近”,把主人公的身份(思妇)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别后相思)直接点出,然后借主人公之口说“触目凄凉多少闷”,直抒情怀。这里不说“多少恨”,而用诗词中不太常见的韵语“闷”,可见情感重点是在主人公个人的孤寂上,而并无怨恨远行爱人之意。

《木兰花》女主人公如此离恨充溢心胸,她究竟该如何排遣呢?

为什么会如此烦闷呢?为什么会如此孤寂呢?都是因为丈夫“渐行渐远渐无书”,没有写信回来啊。其实既然距离越来越远,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情况下,书信不达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主人公却担心发生了什么特别的变故,所以急切地想要了解没有信来的原因一是他生病了 吗?是他忘记我了吗?想要向鱼儿询问一鱼雁传书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一但江河太过宽阔了,鱼儿都沉在水底,想询问也无从问起啊。问鱼本已深见其苦,连鱼儿都无从问起,就又更进一层,孤苦之味更浓。

《木兰花》女主人公如此离恨充溢心胸,她究竟该如何排遣呢?

上阕所言,都颇泛泛,虽然“触目凄凉”,却并没有明确写出这凄凉何在,没有对景物的描写,这些微的不足,下阕补充完全了,首先说“夜深风竹敲秋韵”,点明时间是“夜深”,季节是“秋”。“几日行云何处去”是恨春,此词则为悲秋,用秋季的凄凉景物来抒发心中离愁别绪。但独辟蹊径的是,词人并没有运用一些悲秋常见的景物意象,比如秋风萧瑟,比如落叶满地,比如雁燕归去,反而写风吹竹林,如同弹奏出秋天的韵律一般,这本来是并不见凄凉的很美的景致,但愁人所见,满眼皆愁,悲人所闻,满耳皆悲,因为主人公的情绪悲苦孤寂,所以才会觉得“万叶千声”全都是离恨——上阕为“闷”, 到此而“恨”,又是一层递进。

《木兰花》女主人公如此离恨充溢心胸,她究竟该如何排遣呢?

如此离恨充溢心胸,究竟该如何排遣呢?主人公只好倚靠着“单枕”,前往梦中去追寻爱人的踪迹,以及往日相聚时的欢娱了一“单枕”即是孤枕, 孤枕更见孤独。那么,梦中能够找到自己的期盼吗?一般来说,此处可以有三种写法,一是找到了,以作今昔对比;二是找不到,如“依依梦里无寻处”,更见凄凉;三是根本就做不成梦,“和梦也新来不做”。此词表面上看是采用了第三种手法,所以说“梦又不成”,实际上却又更进一层, 真实意为“眠又不成”,根本就睡不着,睡不着又哪里来的梦?因为倘若眠了,只是无梦,又怎么知道灯“烬“”呢?只有整晚大睁着愁眼,根本难以入睡,才能发觉陪伴自己的孤灯也终于烧尽了,最后一点温暖也远离自己而去。这样的结尾,情理之中,而意味却更深长,更隽永。

《木兰花》女主人公如此离恨充溢心胸,她究竟该如何排遣呢?

所以,刘熙载在《艺概》中会评价说欧阳修继承了花间派和冯延巳的词风,但与同样深受这两者影响的晏殊不同,“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