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会让小兵韩信做大元帅?

肆草堂主人


刘邦拜小兵韩信为大将,众所周知是因为萧何力捧韩信的结果,这其实只是表象,事实上刘邦对此有全盘的考量,既有军事上的目的,也有政治上的目的。

军事上

萧何和张良都极力推荐韩信这个人才,能被萧何和张良同时看上的,当世能有几人?何况萧何对韩信还有“国士无双”的极高评价;而且汉军虽然战将不少,但没有真正能统领全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帅才,既然萧何和张良都认为韩信才堪大用,基于对萧何和张良的了解,刘邦认为可以让韩信试一试。理由有三:其一、韩信籍籍无名又没有实战经验,正好可以麻痹敌对势力尤其是项羽,以此示弱引起各路诸侯轻视;其二、韩信在项羽身边呆过,对项羽的性格特点和军队的优劣有一定了解,后来刘邦和韩信的谈话可以印证,韩信确实对项羽非常了解;其三、汉军诸将多为刘邦心腹,韩信没有根基,他虽然被拜为大将,但仍然在刘邦的掌握中,刘邦能让他上去,也分分钟能让他下来;

政治上

萧何为了韩信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如果刘邦还不用韩信,说不准哪一天韩信真的拉着萧何跑了。这才是刘邦最担心的,所以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刘邦也要重用韩信。其一、对内体现了对萧何的绝对信任和授权,为萧何后来稳定大后方树立了权威,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对外则释放了用人不拘一格的策略,对吸纳人才有积极意义;其二、通过拜韩信为大将,刘邦可以检验汉军诸将的忠诚度以及他对汉军的掌控度,事实上一开始很多汉将并不服韩信,后来因为刘邦亲自拜韩信为大将,众将才不得不服;其三、韩信是萧何极力举荐的,如果韩信恰如其分,自己落得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美名,如果韩信名不副实,只能说明萧何眼光有问题,跟他刘邦没多大关系。

基于以上多方面的考虑,刘邦才决定拜韩信为大将,这个决定充分说明刘邦具备超人的智慧,远非常人所能企及。


湘野狂客


刘邦没发迹前只是个社会底层的混混,但他的脑子却又是十分的聪明,他对那些身居高位但又没什么真本事的人是十分的鄙夷,即便在亲眼见到秦始皇时,他想到的也只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副欲取而代之嘴脸。

自视甚高,蔑视权贵的傲气已经渗透进了刘邦的骨子里,他是不会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判断和使用人才的,所以对破格使用韩信不存在心理障碍。

再就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弟兄们能力有限,冲锋陷阵还可以,但要指挥千军万马战必胜攻必取,那就别指望了,这些粗人还真没有一个人能胜任大将军一职。

而萧何和张良等谋士也只能运筹帏幄,对亲自指挥大兵团作战则是外行。

使用韩信不仅可以让那些基层的军官和士兵看到加官进爵的希望,从而提高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位置上万万不可出现当初任用雍齿那样的失误,韩信做为新人,相对来说要更容易控制。

使用韩信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免内耗,樊哙、周勃等人资历和带兵能力均相差无几,任用其中任何一个人为大将军,其他众将都会产生抵触心理,将产生可怕的内耗,而使用韩信则可避免此问题。

韩信又是萧何和夏侯婴极力推荐的人物,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听得进劝告。

能让萧何和夏侯婴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在刘邦的印象里好像还从来没有过,既便是对刘邦本人,他俩也不曾有过这样的钦佩表现。

刘邦是以会用人而闻名于世,否则韩信也不会抛弃如日中天的项羽而来投奔失魂落魄偏居一隅的汉王。

所以,当萧何气喘吁吁的将韩信追了回来的时候,刘邦才认真的重新审视韩信。

刘邦是个大手笔的赌徒,既然萧何和夏侯婴都看好了韩信这个赌注,他就没理由不赌上一把。

刘邦清醒地知道,如果再没一个帅才来力挽狂澜,以自己的现状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所以当萧何把韩信这棵救命稻草抛给他时,他虽存有疑虑,但绝不会放弃,一个溺水的人是不会放过任何活命的机会的。


大河桥下流


韩信拜将,主要受到丞相萧何举荐!

刘邦多次面对萧何举荐,都并未重用韩信,很重要一点是凝聚军心,因为汉军前往蜀地士气低落,军中换将不仅将领有异心,连普通士兵也会产生不安,刘邦汉军依靠将领征战多年,没有空缺留给韩信,若贸然换将会留下“忘恩负义”的骂名。


萧何与夏侯婴举荐韩信,源于韩信战阵兵书对答如流,更曾在霸王项羽帐下为幕僚,未来汉军刘邦主要对手就是项羽,韩信对项羽的军事战术极为熟悉,“知己知彼”绝对是战胜楚国的专业人士,如果被其他诸侯获得,将会成为汉军潜在威胁,重用韩信利大于弊。

刘邦想给韩信校尉,萧何不同意,加封为将军,萧何仍不满意,因为萧何知道汉军内部抱团,韩信易被排挤埋没才能,以辞职迫使刘邦加封元帅,并且隆重登台拜将,彻底满足韩信的虚荣心,使韩信东出“十面埋伏”击败项羽,成为西汉王朝“汉初三杰”,都要感谢伯乐萧何举荐。

刘邦曾顾忌韩信忠诚及汉军将领感受,萧何竭力举荐堵住汉军将领的不满,刘邦信得过萧何识人之能,却终究忌惮韩信的能力和忠心,史籍上便能看出,韩信虽然为统帅,但汉军实权仍掌握在刘邦手中,刘邦对韩信仍是利用关系,随着项羽败亡,韩信的结局已注定。

推荐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