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活过得通透有趣?快来瞧瞧这位“叛逆”的小老头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如何把生活过得通透有趣?快来瞧瞧这位“叛逆”的小老头

蒋勋曾说:

庄子是善于说故事的人,他的故事是神话,是语言,像今天的魔幻文字,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也充满活泼的画面。

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上,庄子绝对是"离经叛道"的圣人。

先秦诸子的百家学说,多是探索国家社会的治理之道,用克己复礼的原则,来要求人们磨去棱角来适应社会;而庄子却反其道而行,在王权至上的两千多年前,他就已经从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以破除现实条框的方式,来肯定个人的独特价值。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哲学思考并非严谨考究,而是充满浪漫主义;就像是神奇的万花筒,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和瑰丽。

所以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之所以倡导大家读《庄子》,不仅是因为奇妙有趣的故事传说,更因为那些精彩典故的背后,隐藏了太多人生的境界和格局。

而这些思想迸发出来的火花,恰好能够为迷雾穿行的我们带来光芒!


【保持谦卑,才会认清自己的分量】

在当下浮躁的时代,名与利驱使着我们一直往前走;个人拥有卓越的成就以及丰富的见识,似乎越来越被美化为宣传"自我价值"的个性特质。

无论是工作场所的应酬聚会,还是朋友同学的往来寒暄,都越来越偏向"显摆"两字:

聊自己取得的成就,聊自己的辉煌战绩,聊这些年的所见所得!

话说多了,再动听的故事,也如同兑了白开水的酒,索然无味。

分享本是聚会上的乐趣,然而多数人的分享,更像是一场自吹自擂的表演。

对于这样的现状,《庄子·则阳》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就给了明确指引: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也,可不谓大疑乎?

意思是说:人们都很珍重自己所知道的,却不懂得,正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物,才让我们拥有了掌握更多知识的可能性!

如何把生活过得通透有趣?快来瞧瞧这位“叛逆”的小老头


古人素来提倡知行的智慧,不仅仅是指用掌握的知识走的更远;更是在于:依靠时下的收获,去了解和触及更大领域的见识。

就如古希腊名言: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任何过分的强调,必然暴露出自己的不足;在别人谦卑恭敬的对比下,成为一场装腔作势的可笑卖弄。

用傲慢为自己画地为牢,这是成长路上最大的困惑了!

能够认识到个体的渺小和能力的局限,以谦卑的心态不断去汲取新能力,才是一个人灵魂高贵的真正体现。

保持谦卑敬畏的心态,才会看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会真正认清自己的分量;在进取的同时,又能尊重更多的人,尊重这个世界,才能把人生经营的更加宽广。

或许你此时感受不到它的力量,但走着走着,你会惊喜发现:

谦卑这种品德,是在所有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真正让自己受益的,更是真正能赢得他人尊重和赞誉的。

人生的智慧,便是在自我悔改、自我反省中提炼出来的成长精华!


【心乱的根本,是难以接受得失无常】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老和尚曾问众弟子:人生在世,什么最难控制呢?

有人说是名声地位,也有人说是富贵情欲;可答案却全被否定了!

众弟子百思不解:到底什么是最难控制的呢?

老和尚笑着说:"人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心;你们所说的他人的看法,钱财名利等,往往都是由于你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明知道想到太多容易累,却还是看不开,放不下,最后让这些东西成为禁锢内心的牢笼!"

如何走出这种惶恐的得失怪圈,答案在《庄子·秋水》中: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是说:当你知道得与失的界限并非是明确的,得到了便不急于欢喜,失去也不必深陷忧愁中!

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也许是我们总想要太多,全心专注的却太少,导致最后陷入烦躁不安的魔咒。

追根到底,心乱,大多是人们无法接受得失无常!

但无论是生活工作,没有谁会一帆风顺;学会把目光从脚下转移到前方,路才会走得更顺更远。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变得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慢慢理解生命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并非永恒,从而在短暂的拥有中,变得通透、理智且温和。

不管经历好坏,它们的出现也是与我们生命结缘;催化我们的成长,调剂我们的青春,治疗我们的创伤,弥补我们的过失…

从这种意义上讲,无常的得失,更加丰盈了我们的生活!

与其深陷患得患失的怪圈中,不如在无法回避的失意中,尽量地寻找快乐和满足。

把忍受失去的痛苦,变成享受当下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调节,便是庄子的哲学。


【做自己,是一生最宝贵的修行】 

在《庄子·人间世》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一位木匠在齐国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人当作神树祭拜的栎树。它的树冠遮天蔽日,光是树干就有十丈粗,足够造十余艘大船。

这样神奇的栎树,让许多人围观欣赏,可木匠却视而不见,直接从旁边走过。

木匠的徒弟从未见过这样壮美的大树,很是好奇师父怎么不感兴趣。

木匠说:这只是一棵无用的大树。用它做船会沉没,做棺材器皿会很快朽烂,做木门会流脂而不合缝,做大梁会被虫蛀蚀。

听闻此事的庄子,语气略带遗憾:

"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意思是说:虽然树木枝干弯曲,但却不妨碍它自由自在的生长;人生在世,也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有时候看似无用,却是大用。


如何把生活过得通透有趣?快来瞧瞧这位“叛逆”的小老头


树木如此,人亦如此!

为生活忙碌的我们,总会陷入两大误区:一是活给别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

活给别人看,是因为:从我们懂事开始,就背负着家人的期待,从学校奋斗到社会,总想做出一番事业,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个。

看别人生活,是因为:我们都太胆小,怕在这诺大世间找不到前进的同伴,所以倾向把别人的生活模式当成自己的实践标准,以摆脱掉孤独感。

两者交汇一处,就形成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始终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可若把个人的成就感以及安身立命的判定,寄托在他人的认同上,这本身就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从而也失去了自我可主宰的结果。

诚然,这个世上,总有人鲜衣怒马,衣襟带花;也有人浪迹天涯,摸爬滚打!但无论生旦净末丑,每个人都是主角。

当你感叹自己碌碌无为时,或许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战场。

别人的聚焦目光和认同掌声,固然能够带来热闹,可伴随热闹散场而来的,往往是更虚无缥缈的空虚感。

与其刻意去模仿他人的成功,不如把自己活成枝繁叶茂的栎树:以努力生长的姿态,惬意于清风明月间,放下攀比和模仿,专心做优于昨天的自己!

毕竟,做自己,才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修行!


【放在最后的话】

从古至今,怕是中国文人中没有几个不喜欢《庄子》的!

不同于其它严肃学说,"离经叛道"的庄子为后人开创了一个汪洋恣意、仪态万方的精神世界;有庄生晓梦的心灵自由,有雀与鲲鹏的逍遥真谛,亦有秋毫泰山的大小之辩…

沉醉洪荒怪谈中,也让人有茅塞顿开的奇妙体验。

就如苏东坡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如果你正为琐碎的生活头疼不已,不妨读一读庄子;以隔空观望的方式,看看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是如何在乱世的斜风细雨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乐趣的!

由于《庄子》是洋洋洒洒的十万古文,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地方,错过又实在可惜,所以初拾给大家推荐几本解说《庄子》的有趣读物:


这是一本把哲学融入漫画的有趣书籍,作者把《庄子》中很多经典故事,绘制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彩图,配上生动滑稽的解说,让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更加接地气;读这本有趣的彩图全解,你对以往了解的《逍遥游》《子非鱼》《燕子结巢》会有更加鲜明的认识。

如果你对庄子怀有强烈的八卦心,读这本书准没错。

熊逸的这部作品,从历史人物与《庄子》的爱恨纠葛入手,以写真的方式描述了“庄子遇到现实”的冲突画面。

最主要的,这还是一本充满推理性质的书籍,它以古今结合的方式,给读者解释了“逍遥”“齐物”“物化”等方面的智慧,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小故事,总之,捧起这本书,就让人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