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人生最有用的底線

良知,是人生最有用的底線。

作者|素聽

良知,是人生最有用的底線

希臘民間宗教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精靈存在,人出生的時候這個精靈就附在身上,它決定了人一生的命運好壞。

希臘的“幸福”一詞,從字義上來看,就是“得到一位好的精靈”的意思。

而蘇格拉底則說:“我心中有一種神聖的超自然的感應,這種感應從我童年時代就已經開始,像是一個聲音,每次聽到時,它總是阻攔我去做我準備要做的事情,而從來沒有一次,慫恿我去做任何事。”

而蘇格拉底口中所說的“精靈”,其實就是內心的良知。

當他想做一些看似不好的事情時,這個精靈就會跳出來對他說:“這種事情你不能做。”反之,這個精靈從未慫恿他去做任何事情。

就好像人的良知一樣,當我們在做企圖做一個壞的事情時,就會有內心的一個聲音,告訴我們這件事情是不好的,即便我們為了利益去做,內心也會有少許不安,這就是良知的作用。

良知,是人生最有用的底線

而良知,就是人生最有用的一道底線,當內心存在著良知這個小精靈的時候,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心裡面都會問一下這個小精靈:“這件事情我應該做嗎?”

久而久之,用良知來束縛自己的行為,那麼自己的人舉止就能更合乎正道,合乎這個世界的規則。

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擔任過一次公職,他在民主政治時期做過輪值的審判員,法庭要審判在海戰中放棄死難者屍體的十個將軍,而只有蘇格拉底投了反對票,後來蘇格拉底因為這件事情還差點被捕。

再後來,寡頭政體時期,有30個人執政團要求蘇格拉底和4個人去抓捕作戰指揮官,並且將其處死,蘇格拉底就認為這件事情並不仁義,於是離開市政廳之後,獨自一人回家了。

這樣臨陣脫逃的行為差點因此讓他喪命,幸好寡頭政權不久便倒臺,蘇格拉底也因此免於一難。

蘇格拉底不輕易去做不仁義的事情,就是因為他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內心的精靈告訴他這件事情是不對的,就好像每個人都會在關鍵時刻,受到良心約束的感覺一樣。

所以在《論語》之中,當宰我問孔子:“為什麼要行“三年之喪”的時候,孔子就說這樣一句話:“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意思就是說:守喪未滿三年就吃白米飯,穿錦羅綢緞的衣服,你心裡安不安呢?

良知,是人生最有用的底線

而孟子曾經也說過:“人皆有不忍之心。”

比如說當我們在路上看到有人需要幫忙的時候,如果沒有去,心裡會有一些不安和負罪感,不管最後有沒有去幫,但是從潛意識之中,良知都會告訴我們:幫,是對的。

所以良知也是對於人生最好的約束,更是人生最仁義的底線。

但是在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就是不是每個人對於良知的限度都在合理的範圍,良知是叫我們行善,但是對有一些良知泯滅的人來說,他們的殘忍會大於良知。

如果讓這種人用良知來規範自己的時候,那麼他會將行為荒唐到無法形容的地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法律便出現了,法律的目的就是約束那些良知約束不了的情況。

但是法律終究是人生的外力因素,對於內心喪失良知的人來說,靠法律來約束和禁錮,但是在此之前,作為每一個在生活中正常生活的公民,都應該明白,良知才是我們最恰當的管理自我的底線。

良知,是人生最有用的底線

喚醒自己內心的良知,用良知作為行為的底線,才能讓自己感受真正美好的模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