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謂之神

望色

經義

望而知之謂之神。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 者死,赤如 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敗;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病者,色蒼而爪枯,脾熱病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槁。

○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素問》)

黑色出於天庭,大如拇指者,必不病而卒死。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靈樞》)

哲言

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中有寒。色白亡血,設微赤,非時者死。

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金匱》)

人之五官百骸,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帝王之色,龍文鳳彩;神仙之色,嶽翠山光;榮華之色,珠明玉潤;壽者之色,柏古松蒼。乃至貧夭之色,重濁晦滯,枯索堊黧,莫不顯呈於面也。

○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養氣,氣以養神。失睡之人,神有飢色;喪亡之子,神有呆色。氣索自神失所養耳。(喻嘉言)

赤屬心。深赤色堅,稟多火也,赤而 堅,營血充也;微赤而鮮,氣虛有火也;赤而索澤,血虛火旺也。

赤為火色,只慮津枯血竭,無虛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未有多溼者。即有痰嗽,亦燥氣耳。

○面赤多熱,而有表裡虛實之殊。午後面赤為陰火,兩顴赤色如妝為陰火亢極,雖愈必死。

○黃屬脾胃,黃而肥盛,胃有痰溼也;黃而枯 ,胃有火也;黃而色淡,胃虛也;黃而色暗,津液耗也。其虛實寒熱之機,又當以飲食便溺消息之。

○白而淖澤,肺胃充也;肥白綿軟,氣虛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鮮赤,氣虛有火也;白而不澤,爪甲色淡,肺胃虛寒也;白而微青臂多青脈,氣不統血也,若兼爪甲色青,則為陰寒之證。白為氣虛之象,縱有火熱,皆為虛火,無實熱之理。

○蒼黑屬肝與腎。蒼而理粗,筋骨勞 也;蒼而枯槁,營血涸也。黑而肥澤,髓充也;黑而瘦削,陰火內戕也。蒼黑為下焦氣旺,雖犯客寒,亦蘊為熱,無虛寒之候。(張路玉)

凡人病見青黑諸色者兇,惟黃色為吉。黃為胃氣,故面黃者不死,然必黃而有神乃可,若久病枯黃,豈有生乎?(鄒丹源)

色赤為熱,人所易知。然有寒鬱而赤者,《經》雲∶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面赤。又當治以熱劑。(《金匱直指》)

面色黃中見青,肝木乘脾土也,用四君湯加升、柴治之。(吳篁池)

凡診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識風汛,動罹覆溺。鹵莽粗疏,醫之過也。(《醫門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