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李奇名班主任工作室第2次沙龍活動

河南省李奇名班主任工作室第2次沙龍活動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河南省李奇名班主任工作室第2次沙龍活動

名班主任工作室沙龍(第2次)



河南省李奇名班主任工作室第2次沙龍活動

編者按:

近日,武漢市江夏區某校九年級學生因在教室打牌,被聞訊趕來學校協助教育的母親扇耳光後跳樓墜亡,令人惋惜。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家校關係該如何相處?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河南省李奇名班主任工作室組織團隊成員進行了線上討論,現將部分發言進行整理,以供大家交流與思考。

主持人:

李奇

研討記錄

胡雷雲

參與研討的工作室成員:

王建彬 教體局基礎教育一股股長

張利強 教體局基礎教育二股股長

劉要偉 鎮平縣雪楓中學

劉延弋 鎮平縣雪楓中學

邵春芳 鎮平縣杏小

胡雷雲 鎮平縣雪楓中學

賈紅耀 鎮平縣雪楓中學

姜茂 鎮平縣雪楓中學

張瑞航 鎮平縣倒座堂小學

劉輝果 鎮平縣思源學校

黃棟 鎮平縣雪楓街道泰山廟學校

葛紀成 鎮平縣雪楓中學

薛秀普 鎮平縣二高中

周曉 鎮平縣雪楓中學

譚坤 鎮平縣二高中

劉騰保 鎮平縣雪楓中學

水俊 鎮平縣二高中

王豔麗 楊營鎮歲坡小學

研討時間

2020年9月18日

研討內容

李奇:一個鮮活的生命瞬間化為了永恆的痛。這不得不令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好好思考思考。誠然,學生有千萬個不對,但也不至於用命來補償。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教育又是萬萬不能的。一般情況下,學生犯錯了,均把責任歸為家長。家長不是教育者,家長更不可能瞭解比老師更多的心理學知識。這個事件中,當家長當眾扇打自己的孩子時,我想如果班主任老師多一點預判;當孩子翻過窗子時,如果其他學生能夠及時上前一拉……這一悲劇,也許就不可能發生。

劉要偉:如果孩子的母親打了孩子後能耐心給孩子溝通,交流。這樣的事就不會發生。每一位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溝通的重要性。

劉延弋:這個問題需要商榷,如果從小就是棍棒教育,母親的兩耳光也不會讓孩子如此逆反,所以教育要始終如一。另外,我猜測這個家長是在教室的外面,正對著教室窗戶的地方打的兒子,初高中的孩子是最要面子而不計後果的年級,所以,教育要選擇地點!

邵春芳:逝者如斯,沒有如果!有的是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多一點思考,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寬容…關於孩子們在學校裡所犯的錯誤,我個人認為除了大事大非的問題,一般都是可大可小。作為老師,我們既不不必“小題大做”,也不可“充耳不聞”。凡是放一放,靜一靜,晾一晾,在合適的時機,適當地施於教育和影響。有時,“潤物細無聲”也許更適合某些個特殊性格、特殊年齡的孩子!

胡雷雲:關於孩子、關於家長、關於學校,關於學生心路歷程及成長軌跡和事情發生前的種種,我們都無從知曉更多的細節。但有幾點是幾乎可以肯定的,家長是懊悔的,學校是遺憾的,孩子是脆弱的。青春期的別名又叫危險期,暴風驟雨期,青少年的特點就像它的別名一樣形象。作為成年人的家長與學校管理者,和社會輿論氛圍,既要努力引導他們積極上進,不斷成長,不斷完善,早日成為社會棟樑之才,也要充分考慮每個孩子不同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有足夠的靈活、足夠的包容、足夠的耐心去守望。逝者已矣,聞者足戒!

賈紅耀:對於學生在學校違紀問題的處理,喊家長一般是作為殺手鐧用的。學生違紀了,我們需要叫家長時候,無論是為了警示教育學生,還是為了讓家長協助做學生心理工作時,我們應該提前結合學生性格、家庭情況(成長環境,與父母關係)、家長的教育能力以及我們的教育預期效果,來進行一個提前的預估,仔細斟酌家長來校後,作為班主任,該如何說,如何溝通,以便讓班主任自己在這件事中能把控好局面,交接好學生,最大程度地實現叫家長的目的和避免不可控情況的出現。

姜茂:孩子、家長、老師,各有各的角度和問題,但悲劇發生,一切以生命最大,除了扼腕嘆息,更應思索,到底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恐怕是個需終生探究的問題。社會沒有專門開設需義務教育的家長課堂,孩子們又不會千篇一律,由此對教師賦予太多責任,尤其是班主任,稍有不慎,會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其實我們也是普通人,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家長和老師,只能說,教育無小事,需要我們不斷探究,不斷學習。引用白芸教授的觀點: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多方協作共育,學校教育不能孤軍奮戰,班主任不應單槍匹馬,學校和家庭合作育人應成為共識,班主任作為家校合作的引領者,愈發需要專業化。

張瑞航:這個學生缺的是“愛的教育”,若平時教育中,使他懂得愛的真諦:學會愛家庭、愛父母、愛自己!這一悲劇也許不會出現!這個母親的教育不到一分鐘,也可以看出這種教育方式不光是在學校裡,在家中甚至在道路上都有可能會隨時發生。張某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報復,已經上初三的孩子,正處在一個叛逆期,自尊心的保護慾望非常強烈。就這樣被自己媽媽無情踐踏自尊心的張某,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已經是衝刺中考的初三生,在教室裡玩撲克肯定是錯誤的行為,也一定會受到該有的懲罰,但是不代表一個做錯事就不配擁有自尊心,也不代表一旦做錯事就可以沒有反抗地進行任何懲罰。這個14歲初中男生一躍而下的悲劇絕不是個例。中國人提倡“棍棒之下出孝子”,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從小被打罵到大。在這樣的“暴力溝通”氛圍下,他們也會認為打孩子理所應當。就算不動手,言語上也會習慣性的吐髒、打壓和羞辱。結果,一個耳光,一句髒話,可能就是擊垮孩子的最後稻草,也成為釀造家庭悲劇的引信。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都在努力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非暴力溝通”就是第一課。並且,破除“暴力溝通”的社會慣性,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非暴力溝通”。

劉輝果:我們經常強調家校合力才能教育好孩子,而事實上我們的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方式真的很簡單粗暴,他們在被老師告知自己孩子違紀時,首先是火冒三丈,恨不得立即暴打一頓,而有時往往適得其反。所以當我們班主任遇到這種情況後,應當冷靜處理,調查打撲克的原因,看看這個孩子是初次犯錯還是平時錯誤不斷,抑或是被人慫恿,頭腦發熱,然後對症下藥,這時侯可以通過談話或讓學生寫情況說明書的方式進行,這樣既給了學生一次自己反思改過的機會,也能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現代社會,學生的生活學習條件的確優越許多,可來自網絡或者是父母離異等方面的影響也很多,不少學生心理脆弱,又不願與人溝通,以致存在輕生傾向,而一旦遇有導火索的觸發,他們很容易做出極端行為。所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正如之前培訓中毛傑廳長和王瑤教授所說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尤其是今年的疫情帶來的超長寒假,學生因為宅在家裡長,缺少了集體的正確引導,缺少了同學的陪伴交流,有很多學生的心理出現了嚴重問題。所以在學生返校後,班主任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地位愈發凸顯。這對我們當前班主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去溝通疏導孩子的心理。

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遠,但道阻且長,行則必至,做一名有智慧有溫度的班主任,我們一直在路上………


黃棟:家校是教育孩子天然的同盟軍,但是現在被割裂的分崩離析,能維持個貌合神離就不容易。視頻中所發生的事情,我們所知有限,不知該學生平時表現如何,是否屢教不改,超出班主任的承受限度,而平時的家長與教師的溝通是否順暢也不清楚,但是可以推測,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不像是有往有來的。面對孩子的問題,輕了孩子不在乎,重了孩子承受不住,就容易採取過激行為,這種情況很難得到改善。作為班主任,作為老師,在家校溝通中往往處於主導地位,在請家長之前要想清楚請家長的目的是什麼,請來之後是否能實現預期目標,學生的情況是否摸透,家長的水平與素質有沒有了解,請來之後能否掌控情勢等等,這樣對班主任似乎是苛求過多,畢竟請家長是屬於啟用戰略武器,一般情況下能不請就不要請,如果小事就請家長,真發生大事了,該請誰呢?在平時學生沒犯錯的時候,就多與家長溝通,既能瞭解家長、學生,也能促使家長了解學生,並且在跟老師的溝通中,家長應該能學到一些東西,也得讓學生知道並瞭解老師和家長溝通的必要性和善意,跟家長的良性溝通,能夠跟學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降低學生的抗拒、牴觸心理。班主任作為專業的教育者,多想一些,多引導一點,能夠少犯一些錯誤,作為老師的我們有錯沒錯先反思,即便是無奈的也還是有必要的!家長的問題我們一般解決不了,超出了能力、責任、職權範疇,所以既要了解家長了解學生,更要明白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葛紀成:不管是家長教育孩子,還是老師管理學生,都應以學生接受為第一要務。有些學生喜歡和風細雨,有些學生必須狂風暴雨,我們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否則,要麼教育沒效果,更可怕的是學生不但不領情還走向極端,致我們以萬劫不復之境地。那麼,要想做好工作,我認為我們必須瞭解學生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本人就經歷過這樣一件事:學校搞活動,班級排練,其中有位男生,不但不配合,並且還要挾參與管理的班幹部。聽到後,我非常生氣,在排練現場抓住該生的衣服,把他拖出隊列。而該生一米八九的個頭,讓我“須仰視才見”,並且還怒目圓睜,樣子挺怕人的。但該生曾經在年級自管會幹過,而我又是管理自管會的,他進我班還是找我說過的。鑑於以上情況,我採用了這種雷霆手段。當然懷柔政策也不能少,我又總結了他在自管會時的突出表現,給予正面引導。事情結果是,排練結束,該生主動跑到我跟前向我道歉,說不該對我大聲說話等。因此,我認為做學生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學生的情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薛秀普:看到這個新聞,除了惋惜一個生命的流失之餘,還有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思考。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父母會不管任何場景的對自己孩子進行言行上的打罵,總覺得孩子小,哪有什麼自尊心可言。殊不知父母越是這樣做,越是讓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有什麼心裡話也不會對父母講。

以我自身的經歷來看,我覺得當學生第一次犯某種錯的時候,父母或老師應該告訴學生為什麼錯了,應該怎麼做才對。對學生保持尊重的態度可以讓他也尊重我們的意見,耐心細緻的講解讓他明白錯誤的原因及後果,善解人意的情緒讓他不會被失敗的陰影束縛。如果學生再次犯了類似的錯誤,也許是他還不太熟悉正確的方法,也許教訓不夠深刻讓他忽視。我們首先應該對他犯錯的原因進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話,就要講清楚,把事情說明白,再給他機會去做;如果是後者的話,才應該對他做適當的批評。根據約定,告訴學生下次再犯就要主動接受懲罰,並再次讓他說出如果再犯,他該怎麼辦。就算大發雷霆,甚至打罵,學生也會有心裡準備,知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是不對的,也會理解父母當時的心情了。那麼,出現悲劇的次數也就不會這麼多了。

周曉:一個醫生複診患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表揚了她,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得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忍不住要去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孩子跳樓原因可能是面子問題,也有可能因為覺得世上再沒有真正關心他的人。上週一個學生幹部工作不上心,對人說話也很消極。在與學生談話過程中,學生由剛開始答非所問到後來逐漸獲得信任,告訴我家裡邊父母不和,他自己心理壓力很大,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往後自己的人生也已經被家裡的強勢者設計好。越說越激動,最後一個男子漢哭了起來。後來又聊了兩次,受他家裡封閉家庭影響,他也不願意說太多,最後我也沒有真正得知他的更真實想法。最後回到微博討論話題,作為老師假如當時在場,我想我會告訴學生:你母親有點太偏激,她沒辦法完全理解你,但是你要理解你自己啊!

譚坤:家校協作,共同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家校雙方充分溝通的基礎上,要找準“病根”去“施藥”,這樣才能藥到病除,無副作用。孩子從樓上一躍而下,用這種方式回應母親的“教育”,應該是內心受到極大的委屈(至少孩子這樣認為),而這些委屈很可能是家長和老師沒有充分溝通導致的;如果老師能先和家長充分溝通,而不是先控訴孩子的“罪狀”,家長也不一定會火冒三丈,對孩子扇耳光;如果家長能控制住情緒,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瞭解,結合老師說的情況,針對孩子的性格特徵去教育,不一定會藥到病除,但至少悲劇不會發生。孩子犯了錯,老師喊來了家長,家校協作,共同教育,初衷是好的,但要避免悲劇的發生,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老師應該先靜一靜,坐下來談談。

劉騰保老師: 武漢市江夏區一中初中部九年級一14歲男生,被母親在教室門口當著教師的面扇耳光後跳樓墜亡。這儘管是一個偶發的小概率事件,但卻值得我們教師和家長做深刻的反思。

首先,如何對待犯錯學生。學生犯錯是不能避免的,可以說每天都會有學生違反紀律。作為教師應該怎麼處理呢?可以批評教育,之後讓學生進教室,不耽誤學生上課;可以讓他寫檢查立保證,促使他認識自己的錯誤,嚴重的可以在班級檢討;可以給家長打電話溝通,讓家長知曉學生在校表現,配合教育;可以請家長到學校來,當面談一談,或者領回家去反省;可以交給政教處(德育中心)按校紀處理等。諸種處理辦法裡邊,最好不要輕易喊家長,除非不得已。學生是最怕老師請家長的,家長也最怵學生違紀來學校見老師。這位學生據說是在教室打撲克牌,母親來之後當著老師的面扇了他幾耳光,母親扇完了事,老師也當即走開,置違紀學生於不管不顧,出現這一悲劇,老師是有責任的。老師在請家長之前要有研判:我有必要請家長來嗎?我請家長來要達到什麼預期?請家長來這一趟,會否發生不可收拾的後果?如果是我,是絕對不會請家長來的。非必要,不要動不動喊家長。不能促進學生學習,弄不好還會起反作用,喊家長來幹啥?學生犯錯,作為老師該狠就狠,該批就批,讓家長來幹啥?難道是慣犯?這位學生墜樓身亡,老師是不是會非常後悔喊家長來呢?所以老師不要總是跟家長反映情況,不要總告學生的狀,有問題自己面對學生,可以跟他談談心,可以向他提出明確的要求。

其次,和家長的溝通要有智慧。你不能不承認,很多家長不懂教育,不會教育孩子。和家長溝通時你得對家長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比如文化水平、家庭狀況、對孩子的學習態度等,對學生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瞭解,他的思想、學習基礎、學習態度等。沒有足夠的瞭解貿然談學生在校的問題,就會顯得突兀,教育的結果也往往會令你失望。這位老師如果能夠預測家長會扇耳光的事情,絕對不會讓家長來。學生固然令老師生氣,但哪個學生是不可救藥的呢?可以說沒有。老師和家長的溝通,不應該充滿火藥味。我們都是為了一個目標——想把孩子管好教育好。管不好,或者是學校、班級的原因,或者是家庭、家長的原因。不管是誰的原因,都會有因可循。老師耐心細心,會避免悲劇發生;家長耐心細心,也同樣會避免悲劇發生。悲劇發生了,任憑你再反思,失去的將無法挽回。從老師角度說,處理違紀學生的時候要考慮如何避免事態擴大化。現在發生這種事情,就說明老師沒有能夠利用自己的智慧來把控好事態。

第三,家長作為教育當事人,和老師勤溝通。孩子上初高中以後,因為在青春期,比較敏感。性格形成時期,單純、過激,啥事情都會發生。家長和老師聯繫是對的,但不要老師的話全部翻給學生。要變化著跟學生說,說些讓學生高興受到鼓勵的話,說讓孩子看到希望的話。給孩子的印象是老師喜歡我,老師沒有放棄我,絕對不能是老師討厭我,認為我無可救藥。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家長也是紐帶。如果每次見面後都實話實說,沒有一點隱瞞,教育的作用就很難發揮出來。目前,家長和老師的溝通,可能並不少。但是否達到預期就很難說了。要用心對待自己的孩子,真誠地和老師交流探討,哪個孩子都會有希望。堅決不能像這位家長,扇完耳光走人。孩子不應該遭到這樣簡單粗暴的對待!墜亡可悲!

學生墜亡誰之錯?那學生母親最清楚!不過,在這起小概率事件中,那請家長來的教師確實也難辭其咎。一起墜亡事件,斷絕了一個家庭的希望,讓一所學校瞬間進入輿論的中心。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為師為長者不可不慎!

王豔麗:教育,從來就不應該是一件孤軍奮戰的事。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老師和家長是合夥人,應攜手同心。

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互相信任,才能共同成就。沒有完美的家長,也沒有完美的老師,只有家校完美配合才能教育出最優秀的學生。

水俊: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耐心教育!可以理解母親當時那種生氣的情緒。同樣也明白孩子當眾被打那種無助和沒面子的情愫。 渴望14歲的孩子理解父母的艱辛不易,但畢竟他們還是孩子。所以只能由成年的家長率先作出正確的教育與引導。用一個孩子的生命敲響一個警鐘!

張利強:當面教子,是不能再平常的一句話。可是我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當面教育呢?我想原因最主要的還是是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太差,抗挫折能力太差。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一直生活在溫室裡,生活在父母指定的模式中,除了安心學習,父母別無他求,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幾乎為零。再加上網絡遊戲的不限制,導致孩子們出現冷漠、無情、孤僻、厭世的情緒,縱身一跳屢見不鮮,歸根到底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王建彬:學校管理的核心是學生,學生管理的核心是育人,關鍵在於班主任和家長的引導和影響。所以,班主任在育人方面責任重大,既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還需有寬泛的育人方法引導家長,形成合力,育出人才。現在的教育,家校聯繫太少,大多是學生出了問題才聯繫。亡羊補牢補不牢,互不溝通出禍端。懇請群裡各位班主任多參與,多探討,多踐行,多育人,育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