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梳理一下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逻辑

吃的是认知挤的是原创;用负责的认知谈趣事,谈感悟

帮你梳理一下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逻辑

老子,据《史记》记载名叫李耳,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生卒不详,据推测生活在公元前600-500年之间。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彼时地球上有4个轴心文明,老子是中华文明的引领者。所著《道德经》逻辑自洽,有辩证思维,朴素而唯物,简洁而唯美,所以也受到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欣赏和推崇。

老子在周朝末期任职于图书室,那时天下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百姓疾苦。遍读前朝留下的书籍,独立思考写就《道德经》,全书81章,5000多字。《道德经》直指治国。

老子本人并没有创立道家和道教,是被他们奉为祖师的,《道德经》或被断章取义或被单独放大,经过2500多年被数不清的人解读过,利用过。或治国,或修身养性,或道德教育,或养生,它早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博大精深,文明源泉是他的标签,现世很多人容不得听到对于它一丝不同的声音。

个人秉承独立思考之精神,参照一些单纯译本和文言文对照看了好几遍,思维导图出我读的《道德经》。

帮你梳理一下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逻辑

01 “道”是老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开篇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引起人们的万千兴趣。“道”是物质性的,一切事物的本质,它创造出时空,创造出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它又是规律,不可名。它阴阳,盈缺,虚实转换,周而复始,运动发展,“…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没有“波粒二象性”的味道?有没有读出“奇点”?有没有“弦理论”的感觉?老子悟出“道”来实在是高明,比西方的上帝早好几个世纪,而且上帝还有被人格化的先天缺陷。现代科学即便能把“奇点”怎么来的讲清楚,也只能消灭上帝,但无法否定“道”。

“道”这么玄妙,老子是怎么悟道的呢?老子肯定没有现在的物理学知识,他是通过“道,常无欲”—生成万物但没有占有欲的特性入手,用精神修炼法—“常无欲,以观其妙,…淡泊宁静”来悟道。

接着他形容一些能接近于“道”的人的特征:既随和又庄重,既宽容又慎微,大智若愚,知道适可而止,少私寡欲。

他又以看得见的物形举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养万物,有益于万物,不与万物争利,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至柔,曲折,不争,无欲而利万物,老子让大家多观水去领悟。

老子在《道德经》里循循善诱这么多,是希望人们像他一样去修道,悟道,得道。

02 “德”的逻辑

《道德经》中的“德”是“道”与“无为而治”的逻辑连接点,德可是人间的感情,它是道吗?用它约束人的逻辑合理性何在?我也是看了好几遍才懂得“德”的逻辑,一是因为《道德经》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排列没有明显顺序,二是万物有时是宇宙范畴,有时是指人间生物,需要甄别。

“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两句话既肯定了圣上统治人间的合法性,又说明圣上进行人间统治也要循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威尚不能久…”天地为什么对我们人类那么不好呢?因为这是它们在循它们的道,它们没有“德”。

那人间什么最符合道呢?是“德”,是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间万物,道生德养,德和道一样,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这就是最玄妙的德,叫玄德。有没有觉得刘备给自己的字起的太霸道—刘玄德?

德和道一样“无欲”,所以尊道贵德。天地又不仁,人间怎么办?这是老子赋予“德”在人间行道的逻辑合法性。

老子同样也补充说明了德中“上善若水”,“仁爱,托天下”等品性是尊道的。

03 “无为而治”的逻辑

在上2节里老子说了“道”,说了人间有道—尊道贵德。老子介绍自己悟道的方法,也展示了形几于道的水,接近于得道的人的特征。也肯定了圣上统治的合法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

那么,老子当然会要求圣上符合统治者的特性:

循道效道,具备玄德,少私寡欲,谦下无争,树立榜样。

然后,圣上才能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这句话其实在《道德经》里没有出现,“无为”这个词条在经里出现了10多次,最相似的应该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非指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无为”是道的存在方式,道创生万物是没有意志没有任何企图的,是无欲的。

一个“治”字便让老子的用心昭然若揭,老人家还是心怀天下的。

圣上该怎么治国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常无为而不为…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塞其兑,闭其门…”

简而言之,圣上对百姓抑制欲望,“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

老子对圣上和百姓教训的语气不同。

经里还“威胁”圣上不循道的后果,与战争的关系,柔弱胜刚强的辩证关系,德里面的细分及关系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道德经》通篇逻辑自洽,思维辩证,2500年前的老子,确实高明!

04 用科学降维审视无为而治

写到这儿,我起身抖了抖身上亿万个中微子。

前几百年物理学发展迅猛,目前,宏观,中观,微观还剩下到底是“弦理论”还是“量子理论”来统一三观的问题。近一百年生物,生命科学异军突起,成果不断。《道德经》既然涉及到人,咱们可以用现代科学降维审视一下。

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和繁殖是基因写给我们的基本任务,欲望的满足还有大脑给分泌各种激素来奖励我们。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人的欲望也不同,给圣上出了个大难题,圣上也是人啊。而且欲望和意志的结合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到现在这样,欲望起了不少作用。还记得小李子的一部电影《海滩》吗?一群人象世外桃源一样的自给自足,民主自治着,但最终还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无法驾驭而崩塌。

人类的智慧现在也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政治问题。

05 给崇拜老子的人再加点料

1.人还是受精卵的时候,细胞分裂从1到2,2到4,4到8个时候,细胞受母体带的RNA控制开始向不同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化繁殖。以上的数字可以看成2的0,1,2,3次方。像不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代表阴阳,3次方是不是比原来的阴阳和气解释要顺畅些?呵呵,这是我瞎想的,填个小料。

2.熵增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一定要治,只是治的道我们还在摸索,但是“德”绝对是所有国家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他们的KPI。

3.人的欲望曲线是个抛物线,过了一定年龄或满足生存等一些条件后,大脑的奖励机制不工作或少工作,欲望自然可以降低到低的水平,现在的日本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现这个集体现象,这是不同于老年人的欲望生理性降低的。

我们解决瘟疫,饥荒,战争这些主要威胁生存的问题时间越久,基因会不会重组突变,让我们去掉些欲望呢?又或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彻底不要考虑生存等问题了,人类会不会自己改基因,去掉很多欲望,情绪等呢?

也许老子希望的小国寡民世界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也许我们现在正走向这个结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