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解決問題”是考查孩子對所學能力的綜合應用。解決問題掌握的如何是考驗孩子數學思維能力建構的重要載體。

“解決問題”需要訂正正好說明孩子在應用能力時出現了障礙。

根據孩子思維能力層次的不同,訂正“解決問題”錯題時所採用的策略也是不一樣的。

一、畫圖解讀,究源重建。

【錯題再現】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現象究因】

孩子沒有理解“加、減、乘、除”的意義,沒有真正建構好四則運算的意義。在解題時,目光被數字所吸引,只是簡單地找到題目中的幾個數字,再根據這段時間的學習內容來套用方法,等到數字一大,學習到的方法一多,需要綜合分析數量關係時,他們就在數字之間根據自己的判斷隨意添加幾個運算符號,這就是他們所謂的解決問題。

【解決策略】

這樣的孩子在訂正錯題時,如果我們只傳授他解題方法是無濟於事的,從當前看,錯題是訂正了,但下次遇到問題時他們還是會出錯,就會出現“訂正繼續、錯題依舊”的現象,達不到“訂然後知正”的效果!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我們需要以“圖”為載體,幫助這樣的孩子重新建構四則運算的意義,進而建立起四則運算之間的聯繫。讓他真正感受運算符號的產生是有依據的。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也就是說,這類孩子

訂正錯題的正確方式是能正確畫出圖,而不是簡單地列出正確的算式。並且,畫圖應該成為這類孩子今後解題的常規方式,也就是在解題時讓孩子經歷:“讀題—畫圖—列式”這樣的過程。

二、多樣理解,個性體現。

【錯題再現】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現象究因】

這類孩子已經可以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也能對比相對運算進行區分與對比(如什麼時候用乘、什麼時候用除),但當情境複雜時,需要將多種運算時,他們的思維層次跟不上了,只能根據自己對四則運算的理解進行機械轉化。

【解決策略】

先展現自己對題目的理解過程,可以是線段圖,也可以是等量關係式或是轉換成其他的表達方式,讓孩子能夠清楚地看到算式的產生過程。從而明白運算符號並不是單純理解一步運算的意義就可以了,綜合算式是對基本模型的變式。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三、建立模型,萬法歸宗。

【錯題再現】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現象究因】

孩子缺少了建模意識,於是他們在做題時就不懂得究源,當題目呈現方式的不同時,孩子把它當成全新的題目去解決。

在解決長、正方體常規的求表面積的題目時,孩子直接套用公式,順利解決。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而遇到上面的錯題時,他們就無從下手,不知所措了。這是因為,我們在學習《長、正方體表面積》時,只注重了公式的獲得,而忽視了其本質的教學。

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我們要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一個長方體都是由若干個小正方體堆積而成的,我們看到的數據表示其累加的次數,其次堆積而成的長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這兩點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從這兩點入手,我們要建構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應該是這樣的: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解決策略】

通過這樣的模型建構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讓孩子去理解和落實長方體的這兩個關鍵,今後孩子在解決其他問題時就會從這兩個關鍵入手,看看所求的圖形是否滿足這兩個條件,接著用這個的模型去解決新問題。


如何訂正“解決問題”中的錯題更有效?


“解決問題”的訂正絕不是一道正確的算式能解決的,它需要先知道錯誤產生的根源,在根源上下功夫,根找到了,今後孩子在做題時才能做到有根可依,有根可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