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檔口,跌落神壇的聯華超市如何找回當年風光?


新零售檔口,跌落神壇的聯華超市如何找回當年風光?

上月22日,易果與百聯集團簽訂股份轉讓協議,至此,易果持有的聯華超市股份僅餘0.0018%。早在2016年6月,易果便轉讓了聯華超市20%的股份。易果因何急速撤退,聯華超市真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了麼?接盤的阿里又能否妙手回春,去其頑疾?

聯華超市算是個老牌企業了,1991年建立於上海。隨著國內經濟的增長,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競爭少的原因,聯華超市迅速打開了市場,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零售企業。繼而藉著中國加入WTO的東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可謂是一時風頭無倆。然而市場風雲變幻的打擊,再加上自身的隱疾,使得聯華超市一再出錯,已經不復當年的風光。

什麼原因讓聯華超市跌落神壇?

聯華超市風光了二十年,但從2012年起,業績就開始呈下跌態勢。有數據顯示,2012年聯華超市全年營業額為289.9億元,同比增長約為5.33%,淨利潤約為3.399億元,同比下降45.7%。2013年公司全年實現營業額303.83億元,同比增長4.8%,而淨利潤卻大跌至5295萬元。2014年,聯華超市的淨利潤更是下跌到了3103萬,一年不如一年。

接著就是連續三年的虧損:聯華超市2015年虧損約4.97億元,2016年虧損約4.5億元,2017年虧損約2.83億元,三年間總共虧損了人民幣12.3億元。什麼原因讓聯華超市跌落神壇?

其一為自身原因,聯華超市善於整合資源,卻不擅長應對多變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早期,聯華超市通過統一化的採購和經營方式,以本地化的商品和人力培養,攻城略地。以合資、加盟、收購等方式擴張,輸出自己的經營管理模式、物流優勢、資源共享,得以少投入獲得高收益,擴張成功。

然而,粗放型發展導致如今尾大不掉,模式多年不變,業態定位陳舊,同質化下競爭力不斷降低,市場逐漸被侵蝕。除此以外,公司管理市場化不足,導致管理層問題頻頻,屢次更換管理層使其發展戰略無法從一而終,因此,聯華超市在變革方面總是慢人一步,要不就是半途而廢,發展受到限制。

其二為市場的原因,社會主流消費群體逐漸集中於千禧一代,這類人群對商品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對購物方式、體驗的要求也不同以往。網購的優惠價格也吸引著這部分消費者。相比之下,傳統超市的營銷方式、產品價格就越發失去了競爭力。不過這是市場之殤,非一家之禍,據統計,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138家百貨關閉,262家超市關閉,6209家體育品牌店市場關閉,實體零售迎來關店潮。

其三為競爭的原因,越來越多新興業態的出現和分流,其中尤其以電商威脅最大,實體零售業不斷衰退,電商卻蒸蒸日上。如果說在這之前是實體零售的時代,那此後的十年間就是電商的時代。電子商務無論是產品的多樣化、支付方式的便捷性,還是全時段營業等特點,都給了消費者一種全新的消費體驗。再加上價格優勢,線上零售搶奪了巨大的流量,實體零售日漸難過。從艾瑞網統計的數據來看,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已從2011年的6.4萬億增加到2018年的24.2萬億元。

非但電商在分流,更多的實體業態也在搶佔資源。專業店和購物中心等業態的競爭越來越大,聯華超市卻固守著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三種業態。同為國有控股的王府井百貨從2014年起就實施了“全渠道建設”的戰略,現在已形成綜合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生活超市、電商等多種業態結合的佈局。去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了“2016年中國連鎖百強”名單,王府井集團排在了第一。

聯華超市遇到的挑戰是普遍存在的,因為時代在進步,不跟上腳步將會被人踩在腳下。正如蘇寧的張近東說的:“向互聯網轉型是找死,不向互聯網轉型是等死,蘇寧寧願在找死過程中尋找新生,而不是坐以待斃”。

已經錯過了電商這列快車的聯華超市,如今又面臨一次零售業的轉折點。它是選擇“等死”還是“在找死過程中求生”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求生之路,聯華超市尋找聯盟

2015年4月,永輝超市受讓聯華超市21.17%的股權,可以看做是聯華超市對資源、管理模式和服務的引進。然而並沒起到明顯的效果,2014年尚且有盈利,合作後直接虧損了兩年。顯然與同是實體零售巨頭的永輝合作並不能成為聯華的轉機。

2016年12月,永輝超市將全部股份轉讓給易果生鮮,易果與聯華達成合作,這是一次線上和線下的結合。對於聯華超市來講,生鮮電商正是薄弱的一塊,生鮮市場前景可觀,正是線上渠道的突破口。而對於易果來講,將聯華超市作為自己的前置倉再合適不過了。兩者的結合正是對時下興起的新零售的實踐,雙方在渠道及供應鏈、倉儲資源方面的共享應當能讓彼此如虎添翼。然而未過多久,易果便讓出了所持的聯華超市股份,與其說是失敗,更像是讓賢。

6個月後,阿里巴巴集團與易果生鮮簽訂《股權轉讓合同》,阿里巴巴集團向易果生鮮收購聯華超市18%的內資股股權,成為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也與聯華超市所屬的百聯集團簽訂了新消費合作協議。聯華遍佈全國19個省份和直轄市的3618家門店是阿里的目的所在,而阿里的新零售模式也是聯華超市在意的地方。但多方勢力先後加入都未能激活聯華超市,阿里能扭轉乾坤嗎?

2017年10月,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前三季度,聯華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約為208.54億元,同比減少6.32%;歸屬於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約為1.95億元,同比增長3.7%。同時,聯華依然延續上一年的關店步伐,前三季度淨關店共104家。

看起來似乎是聯華超市改革失敗了,但是或許我們可以稍微寬容點看待,聯華超市很龐大,很難在一朝一夕就面目一新。而從成績來看,較2016年同期同比減虧約人民幣1.67億元,這或許是個好兆頭。

堅持新零售改革是聯華超市的最佳選擇

聯華超市能否重回巔峰不好說,但現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扭轉盈虧。同為阿里的盟友,大潤發目前已經完成100家門店的新零售整改,而聯華超市進度卻相對緩慢、動作也相對溫和。

筆者認為,結合自身情況,堅持深化新零售改革,是聯華超市最佳的選擇。聯華超市真有意進行新零售的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

首先,是解決自身人才引進的問題。在實體零售衰退時,也有不少逆流而上的例子,說到底落後就是無法應對新挑戰導致的。且不說過去,聯華超市在傳統業態的經營上或許有些經驗,但新零售的改革就不得不引進更專業的人才。與此同時,引進資本,參股重組,由資本推動產業升級,提升運營管理能力,高效的管理層將成為聯華強大的後盾。

其次,是迎合市場,優化供應鏈。從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出發,提升消費者體驗。反向要求於供應鏈已成為新零售的一個重要改革方向,零售行業已逐漸由以產品為中心轉為以消費者為中心。永輝超市、天虹股份等公司正在積極整合上游供應商,提升採購規模水平的同時,又通過自身平臺優勢反哺供應端,互相賦能提高整體供應鏈運營效率。這些企業能夠在行業頹勢下實現逆增長,離不開對供應鏈的優化,對供給的精準匹配。

再次,全渠道建設。線上渠道是不能放棄的,哪怕開始會有點磕磕碰碰。京東從一個電子產品經銷商做到如今中國最大的零售商,正是成功走到線上的原因。蘇寧、國美等企業能更上一層樓也得益於全渠道的建設。雖然聯華超市也曾建立線上商城,但終究因為經驗不足、物流等業務落後的原因,沒有大的作為。現在有阿里的助力,正好可以打開線上渠道,擴大規模。

最後,是業態重構。聯華近幾年大賣場的銷售額連年下降,有自身業態老化的原因。現在中國的百貨企業正呈現“去百貨化”的現象,在租金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小業態因靈活、便捷、親民、個性化、成本低等優勢而越來越受歡迎。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連鎖百強中,百強便利店企業2017年銷售增長率達到16.9%,門店數量增長18.1%,成為實體零售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減少老舊業態的拖累並優化改進,因地制宜增設新生業態,是聯華超市刻不容緩的任務。

除此以外,跨行業合作,多業務協同也是新零售的一種趨勢,正如超級物種和盒馬鮮生的“超市+餐廳+電商”形態一樣。電商的一站式購物實體店很難做到,但實體店的體驗更優是不爭的事實。其實,自從聯華的大型綜合超市和超級市場兩種業態增加了生鮮業務後,其毛利也增加了不少。

曾經作為中國零售企業領導者的聯華超市,其盛衰是中國零售行業轉變的體現。實體行業隨電商時代的到來而衰退,如今又迎來新的變革時刻,聯華能否重拾昔日的榮光,取決於其能否抓住機會,擁抱新零售。結合自身與市場資源,勇敢接收挑戰,聯華或許會有一番新的面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