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时期那么多顶级大才,为什么整个明朝的国运在走下坡路?

伍弟


明朝两大国患

嘉靖听信了方士的言论,在朝臣要求立裕王为太子的提一下,嘉靖坚持推迟,并且减少和朱载垕的见面。直到朱载垕二十三岁的时候,在大臣年复一年的施压下,嘉靖才给了他太子名位,但拒绝朱载垕搬进中宫,依旧让他待在裕王府。

嘉靖皇帝足足做了四十五年皇帝才驾崩,朱载垕当皇帝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从做皇帝到去世,时间只有六年,但就是这六年皇帝生涯,隆庆皇帝解决了之前十一位皇帝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起,就有两件事让大明朝焦头烂额,一个是南边的蒙古部落,一个是北边的沿海倭寇。这南北两患,耗费了明朝非常大的精力和财力。

嘉靖的皇位得自“兄终弟及”。杨廷和为首的内阁以少帝年幼,隐隐以“扶主上位”之功傲慢。嘉靖帝以长达四年的“大礼议”事件,为自己爹妈争取到了帝统综系。杨廷和也因此致仕。

这一招让嘉靖帝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就用士大夫的党争来掌握内阁。杨廷和、张璁、杨一清、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每一个都是能干之人,但每一个也都是党争的牺牲品。 杨继盛、沈炼被严嵩害死,国防幸有朱纨、张经、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忠君孝力。

嘉靖重用严嵩二十年,为祸甚深,不得不提。嘉靖这人有个很古怪的脾气,就是“有事我不说决定,出了事不是我的错”。而严嵩既能琢磨他心意,又是他二十四K纯金背锅侠,还能给皇帝“私库”里弄钱,供嘉靖修仙的大开销。

朋党之争和一个严嵩,把大好的“嘉靖中兴”弄的乌烟瘴气,民怨沸腾。严嵩最后一次做了嘉靖的背锅侠,被嘉靖罢免。嘉靖起用徐阶为内阁首辅,国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轨。但因为他笃信术士,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六十而卒。

跟嘉靖天上掉下的皇位不同,文帝是跟着刘邦有过征战,经历过吕后乱政的一位皇帝,知道打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所以以德治天下,待人宽容。嘉靖的智商很高,是个很有作为的铁腕皇帝。个性易怒,喜欢玩大臣们于股掌之上。

后世一直不解嘉靖为何性情大变,二十年不理朝政,笃信术士。直到近年挖掘皇陵,研究他遗体才发现,他有非常严重的痛风,也不禁心生怜悯。



锋在起时


嘉靖皇帝可以说是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明朝权利最大的皇帝了,要知道,这两位开国皇帝可是一刀一刀砍出来的威望啊。

《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句: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事实上嘉靖就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名将能臣辈出。可在嘉靖皇帝那里那一个都被治的服服帖帖的。嘉靖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所有人只能在他划定的范围中活动。巧妙的把官僚分成两个派系,又拿太监来掣肘官僚,他自己做一个仲裁者。所谓张璁夏言严嵩不过是嘉靖体系里的一个棋子,在嘉靖看来只要听话就行。

享受权利时他是天下的君父,到承担责任时嘉靖把失误推给臣子,到臣子惹起众怒时 ,他废掉重新找一个挡箭牌。整个国家不过是满足自己私人欲望的工具。为什么严嵩这样干净坏事的人会存在,因为没有这样一个人,所有矛盾都会向着嘉靖自己而来,严嵩杀的人,是嘉靖想让他死。严嵩贪财,在嘉靖看来严嵩帮他挡住这些风言风语的功劳不亚于一场胜仗。贪点财不算什么,况且嘉靖随时可以把财富拿回来(抄家)。想让严嵩当挡箭牌严嵩就需要足够强大,严嵩结党。嘉靖不是不知道,只是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在严嵩一党过于强大之时,嘉靖也会进行干预。

嘉靖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但同时也是最自私的。像唐太宗说的那句有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也是告诫臣下,别太过分招惹百姓,但突出的中心也是考虑我李家政权能不能长治久安。康熙皇帝接触西方科学文化之后,也是考虑的这些不能为汉人所学去,考虑的也是自家江山能否长治久安。可嘉靖皇帝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他没有想过给子孙留一个相对安定的大明朝。

嘉靖认为做皇帝就是来享福的,没有义务,只有权利,而为了享受,就必须分裂群臣,让他们斗来斗去,自己的地位才能稳固;为了享受,就必须修道,这样才能活得更长。至于国计民生,他才懒的去去管。

嘉靖自比汉文帝,嘉靖时期的能臣名将几乎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没人去拆穿嘉靖的面具,其实,这些人都是在等嘉靖死而已,偏偏海瑞这个愣头青上了一了一道奏折也就是有名的《治安疏》拆穿嘉靖的面具,嘉靖的怒不可遏恰巧证明海瑞说的都是对的。

史书记载,嘉靖反复看过海瑞那封《治安疏》,晚年的他似乎也觉得字字在心,句句入理吧。牢里的海瑞闻听嘉靖的死讯放声大哭,嘉靖所提拔的人,都已经对他放弃治疗,而骂过他、被他关牢里的海瑞还是希望嘉靖能回心转意。


史争朝夕


自从嘉靖差点被宫女勒死,搬到西苑去以后,大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嘉靖年间,大明朝廷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国库没有存银。

没有存银,就意味着很多事情要出问题。

不能赈灾,没有军饷,军队装备败坏,不能保境安民等等。

按明史或者看其他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例如大明1566,张居正等,内阁大臣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往国库弄银子。

的确,嘉靖朝有很多大才,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武将暂且不去提,因为武将的地位不高,都被内阁文臣所掌控。

为什么这么多大才没能阻止嘉靖朝的下坡,根本上还是和嘉靖皇帝本人有关。

因为在封建体制下,就算内阁能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但是皇帝的意志仍然是不可违背的。

都知道嘉靖后期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嘉靖本身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即使不上朝,也把朝局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对道教的迷恋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以至于他对朝政并不怎么关心,他唯一关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控制内阁阁员的权力平衡,以达到他即使不上朝也能牢牢控制朝局的目的。二是不要妨碍他信教。做道场,建宫殿,打醮。

所以,内阁阁员相互掣肘,大明朝廷内部冗员很多,办事效率极其低下,政策的形成推行十分缓慢。并且由于内阁成员为了各自派别的利益需要相互妥协,很多政策的出台就已经是去大半本来的效用了。

等到严嵩掌权,形式越发的不可收拾。严嵩抓住了嘉靖迷恋道家的这一特点,在写青词上功夫下的很深,很得嘉靖的欢心,同时他不断地为嘉靖提供信教上的方便。因此他占据了内阁首辅二十多年的时间,几乎占满了嘉靖即位时间的一半。

严嵩可谓权倾天下,而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是内阁成员,父子二人把持大明朝政的走向有二十多年,几乎一代人的时间了,这期间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整个大明朝廷到处充满了严嵩和严世蕃门下的人,这些人都已严嵩马首是瞻。弄得本来就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明朝更加的雪上加霜。

例如,严嵩和严世蕃派鄢懋卿去江南巡盐,带回的白银和嘉靖说,扣了100万两给嘉靖做道场,其实自己偷偷的运了两百万两白银回自己老家。嘉靖知道以后气疯了,说“他们给朕100万两,自己拿200万,还要朕谢谢他们”“江南盐道,谁去都没办法巡盐巡这么多盐税,只有严嵩的人去才行”可以看出,整个江南盐道已经成了严嵩的后花园了,应该进国库的钱,严嵩不发话,大明朝廷一份都拿不到。这件事也成了严嵩倒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其他的内阁有识之士,大部分的精力就要耗在和严嵩斗法上,大家认识到严嵩才是大明朝最大的窟窿。党争内耗,耗去了大明朝太多的精力。

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嘉靖的不理朝政。

所以,大明朝廷能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