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荫城、以水润城”,许昌城市也能听蛙声

4月15日,许昌人的微信朋友圈被市区清潩河游园加装雾森系统的消息刷屏。这是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改善生态环境的精致举措之一。

“以绿荫城、以水润城”,许昌城市也能听蛙声

近年来,我市在改善生态环境时采取多种新举措,写出了精彩的生态文章。如今,人们置身城市公园、游园,移步换景,景景不同:满眼的绿色、满河的碧水、满耳的蛙鸣、满鼻的花香……幸福感油然而生。

“绿色海绵”散布公园,

河道蛙鸣阵阵

从颍汝总干渠引来的清水一路“奔波”,经芙蓉湖向南注入中央公园水系,为人们营造出风景怡人的游憩空间。

4月15日,天空湛蓝,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中央公园,沿着红色的步道向北行走,耳畔传来一阵又一阵嘹亮的蛙鸣。

几只灰色的野鸭在河道内游弋,路边的紫藤开着串串花朵……河道内碧波荡漾,用舒布洛克砖铺设的驳岸蜿蜒至远处,右边的草坪上有用鹅卵石铺设的渗水渠。这里的河会“呼吸”,渗水渠能“喝水”。

无论是透水步道还是植草沟,都是占地面积达3300亩的中央公园内的“绿色海绵”。一场春雨过后,雨水被散布在中央公园内的海绵设施过滤、滞留和渗蓄,大大降低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使城市的水循环更加畅通。

漫步在中央公园、鹿鸣湖体育公园,雨水花园、生态绿道、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随处可见,既有景观效果,又有海绵的功能。

近年来,我市在中央公园、鹿鸣湖体育公园等处,将海绵设施融入景观。河道内的水通过驳岸渗入周边土壤。有的河道中建设有生态绿岛,周围用杉木桩和透水石块围护,可实现水体的交换和净化。岸绿、水清的优美环境营造了城市的诗意空间,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安家”。

人工湿地改善生态,

营造动物栖息地

当日10时许,在位于建安区的三达人工湿地,记者看到黄花鸢尾、芦苇等水生植物长势旺盛。木制长廊上,不时有前来游玩的市民对着周边的美景拍照。

“近几年,许昌的生态环境变化真的很大!”在此游玩的市民李莉说,三达人工湿地内栽种有芦苇等水生植物,尽管很多叫不出名字,但是它们改善水环境的同时,给野生动物营造了栖息地。“这里能看到水鸭,还能听到青蛙的叫声。”

在三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一级A类水被砾石层生物膜和植物根系分解吸收,提升至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

像三达人工湿地这样的人工湿地,许昌市一共规划建设了7处,面积最大的220亩,最小的33亩,每年可以为清潩河提供清洁中水约4000万立方米,补充了全市1/3的生态用水。

湿地不仅净化水质,改善生态,而且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保护身边美景,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满眼的绿色、满河的碧水、满耳的蛙鸣、满鼻的花香……“以绿荫城、以水润城”,许昌的颜值近年来不断提升,形成了“绿满全城、景致秀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格局,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3月,许昌在“2019中国城市街道绿视率排行榜”中排名第四,绿视率达到27.56%。

绿和水营造了优美环境,也给许昌人出了一道无形的文明试题。

4月2日,市民孙振海等人在清潩河游园健身时,发现一只被线缠住翅膀的夜鹭,赶紧伸手相救,随后将其送到市西湖公园动物园。

4月12日,一对麻燕在许昌市烟草车队家属院的松树上筑巢,它们的两只雏鸟不幸死亡。一些爱鸟、护鸟的小区居民将鸟巢复原并加固。任玉臣、杨凯等居民呼吁大家爱护身边的飞鸟,共建和谐美景。

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前段时间,东城区秋湖湿地的湖里有很多小蝌蚪,我看到有人带着孩子用网兜捞。”市民李莉说,环境改善的同时,市民要注意保护动物,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有市民反映,在市区河湖水系看到有人手持弹弓射水鸟。

自然之美在身边,文明之美在心间。让我们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做起,共同呵护许昌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