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環保困境?建築業加快轉變傳統作業方式是關鍵

3月17日,生態環境部公佈2020年版《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以下簡稱《指導目錄》),其中多個事項涉及建築業。例如,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行政處罰中就包括建築施工或者貯存易產生揚塵的物料未採取有效措施防治揚塵汙染等行為。建築業在環保方面存在哪些問題、環保測評不達標情況有哪些、下一步該如何改進,這些都值得關注。

對此,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結構總工王昌興表示,建築業除部分構件和部品在工廠內完成大部分工序外,大量建築構配件仍需採用傳統方式在施工現場進行製造和安裝,這些現場操作很容易造成大量汙染。之所以在環保測評上時常不達標,主要是施工企業對環保重視程度不夠、環保措施執行不到位造成的,下一步還需在設計、施工、材料上加強改進,另外廣大建設者的環保理念也需進一步提升。


如何走出環保困境?建築業加快轉變傳統作業方式是關鍵


環保投入不足等問題需重視

現實中,工程項目施工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環境汙染方面的問題。中建一局北京分公司某項目部總經理肖晗表示,施工過程中的鋸切、噴塗、拆除、破碎等作業都很容易產生粉塵和噪音,尤其新建項目中的粉塵和噪聲汙染更大。同時,生產和生活用水所產生的大量廢水也很容易造成水汙染。“對於這些問題,雖然可通過安裝定時噴霧裝置和使用灑水車灑水以抑制揚塵、選擇在地下室進行噴塗來避免噴塗氣味的擴散、採用三級沉澱池淨化處理廢水,但要完全避免汙染,難度依然很大,實際操作也很困難。”

那麼,是否有新技術可以解決上述汙染問題?王昌興表示,隨著綠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現在已出現了一批可以解決施工汙染問題的綠色環保技術。比如:針對項目施工中較大的汙染源——粉塵,地上施工時可採用硬質穿孔板配合密目防塵網的防塵遮擋技術、基坑和地下施工時可使用覆蓋整個基坑的大跨度防塵天幕配合陣列式噴淋降塵技術。

“雖然環保技術已相對成熟,但資金投入不足依然是問題。”肖晗表示,環保費一般包含在投標報價內,受投標報價的約束和企業生存發展層面的考慮,施工企業只能人為壓縮環保費。只要將投標報價中的環保費提高,環保問題就比較好解決。

對此,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二工程公司某項目部安質部部長洪澤水深表認同。他認為,造成環保不達標,既有排汙設施設備不足的原因,也有施工企業在施工過程中想趕工程進度和獲取更高利潤而進行違規操作方面的原因。“針對這些現象,一是要提高文明施工措施費中的環保費費率,只有環保有了資金保障才能更加規範;二是要加強環保檢查和監督,改變施工人員環保意識不強的現狀。”

“政府部門加強管理、施工企業責任到人,這些都能有效促進施工有關汙染指標排放的達標。為更好地解決汙染排放問題,還需在設計階段有意識地選擇施工汙染少的材料和減少現場作業量,如採用裝配式等工業化建造體系。”王昌興表示。


如何走出環保困境?建築業加快轉變傳統作業方式是關鍵


加快轉型升級踐行綠色發展

據此前中央環保工作部署,制定《指導目錄》的目的就是要堅決取消不必要的執法事項、合併涉企檢查事項,切實解決多頭多層重複執法問題,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這種更加合理的執法和不再集中“一刀切”的做法,或多或少給建築業環保鬆了綁。

政策利好之下,建築業自身在環保方面還應如何改進?王昌興認為,建築業要強調模數化,這是減少汙染和垃圾的基本有效措施之一。另外,還應鼓勵採用鋁合金模板以減少施工垃圾、鼓勵在方案設計時重視土方平衡論證以減少土方外運、要對石材和木材加工區進行封閉遮擋以減少粉塵和噪音汙染、要儘可能保證裝修材料和部品的質量和使用壽命,另外要儘量選購可再循環利用材料製作的裝修材料和部品,以減少建築全壽命的垃圾。

洪澤水則建議國家或相關部門要儘快完善相關體系,一是出臺並制定相關政策和職業資格考試,對從事建築業環保工作的人員設置門檻;二是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素養,並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在施工過程中做好施工人員的監督和檢查。王昌興也建議:“可參考工地安全員的做法,強制施工企業配置足夠數量的專職環保員,專門負責工地汙染排放的監督管理。”

徹底解決建築業的汙染問題,還要從整個建築業的產業鏈轉型升級上多做文章。肖晗就此分析認為,可通過變更傳統作業模式讓建築施工過程更多走向工業化生產,讓預製構件替代現場工序。在固定的場所進行大部分施工環節,不僅可方便環保技術的使用,還使得環保測試而變得簡單和經濟。“目前一些企業的空腔結構預製構件的投入成本和現澆成本基本持平,這種模式將越來越受歡迎。”

為響應國家提出的一系列綠色發展理念,減少資源消耗及環境汙染問題,王昌興還表示,綠色環保理念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推動下已深深紮根於設計師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建築部品的質量和配套與開發商、業主以及設計師越來越高的追求目標,尚有一定差距。今後既要鼓勵社會的綠色消費需求,也要提高綠色建築產品的質量,以此提高建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真正解決環保問題,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