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親身體驗,如何感同身受?


沒有親身體驗,如何感同身受?

那天一打開朋友圈,看到在吉林就讀大學的大侄女發出這樣一句話:

"要是每一件不想做的事都能說不做就不做的話,那估計世界上也沒什麼煩惱了,在我已經咬牙堅持做的時候,請別"體貼"地在我耳邊說不想做就別做了呀。"

我們經常會以關心體貼的名義,對別人說:

"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千萬別為難自己,身體重要喔。"

每個人都懂,這些"貼心"的話語裡飽含著的情誼是真誠的,但當我們說著這些暖心的話語時,是否有真的想到過感同身受這個詞?

我們並不是當事者,也沒有完全附體到對方的生活和思想中,你真的明白對方為何如此拼搏嗎?你真的瞭解他一再努力的原因嗎?

01 沒有吃過你吃過的苦,我沒有資格說感同身受。

今天一早,去醫院看病,出門的時候剛好遇到這家醫院在歡迎抗疫英雄歸來,滿目飄揚的國旗、手捧鮮花的人群,一雙雙期待的眼神。

之前在電視和網絡上,看到了太多醫務人員歸來的場景,我覺得自己似乎已經身臨其境,被感動的頻頻淚目,在與別人的交談中,我也曾經用感同身受這個詞表達過自己對這些勇士們的理解、崇拜和敬仰。

但今天,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看到這些醫務工作者們,他們是那樣的普通,卻又周身籠罩著神聖的光芒,那是最平凡的人身上折射出來的敬業的光芒。

那些在電視上看到過的場景,在我的眼前真實再現:

手捧快超過自己身高的一束鮮花奔向爸爸的小男孩;

與母親擁抱著哭成一團的初中女生;

抱起自己嬌小的女兒時失聲痛哭的父親……

疫情期間的每一則消息都曾深深牽掛著他們的心,疫情期間每一位醫務人員倒下,都在重重的敲擊著他們的心,他們在心底裡祈禱著自己的親人一定要平安歸來,對於擔憂、牽掛、思念……這些詞彙,只有他們最有資格說感同身受。

望著那些湧向這些英雄們的洶湧的人群,我再也不敢用感同身受這個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

沒有冒著生死經歷過抗疫一線的苦,沒有忍受過對親人日夜擔憂的牽掛,我有什麼資格說感同身受。

沒有親身體驗,如何感同身受?

02 你只聽聞我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

蓮兒是我一位閨蜜的表妹,一年前離婚了,離婚是因為夫妻長期兩地分居,前夫非但不承擔家庭日常開銷的費用和孩子的撫養費,還欠了一筆鉅款,引得債主找到家裡了,搞得全家雞犬不寧。

最近,前夫的父親病了,前夫為了躲避債務不敢回家,蓮兒得知後,跑前跑後的忙活著為老人聯繫醫院、找專家,更是主動搬回了前婆家,照顧老人的起居。

我和閨蜜都對她的行為感到不解,用過來人的姿態對她進行種種勸解:

"你都離婚了,沒義務照顧他爸媽呀!還住在他們家,得多彆扭啊?"

"你是不是傻呀,換做我,躲都來不及,你怎麼還上杆子往上倒貼?"

在我們義正言辭、振振有詞的說辭下,蓮兒終於說出了她這樣做的原因:

"我從結婚開始就跟兩位老人住在一起,他經常不在家,兩位老人對我就像親生女兒一樣照顧。

每天都給我做喜歡吃的飯菜,甚至幫我洗衣服。

我生病了,他們對我照顧有加,天冷了,提醒我加衣服,缺錢了,二話不說就去銀行取出錢來給我。

從來不肯要我做飯、打掃,說我工作忙,身體也不好,家裡的事要我少操心。

尤其是孩子爺爺,自從兒子上幼兒園起一直到初中,都在承擔著接送孩子的責任,風雨無阻,70多歲的老人了,我能不心疼他們嗎?

現在孩子爺爺病了,我就是再沒良心,也不會不管他們的,因為這些年,他們對我的恩情和關愛早已要我在心裡把他們當做了自己的父母,父母病了,我能不管不問嗎?"

我和閨蜜聽完這一席話後,都沉默了。

人心換人心,蓮兒是善良的,她這是在摸著自己的良心報答兩位老人對她多年來的照顧和關心;

兩位老人也是善良的,他們沒有必要為自己兒子的不負責任買單,他們只是用自己的真心換來了前兒媳的真心。

我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當然的把我們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認為的當做了正確的。

我們認為自己替對方著想了,認為自己完全站在對方角度上去考慮問題了,認為我們換位思考了,認為我們感同身受了。

但事實上,我們誰也沒有想到她的婚姻中除了有一個不負責的老公,還有一對視自己如己出的老人。

想起這樣一段話:

"不要貿然評價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

你只聽聞我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

沒有親身體驗,如何感同身受?

03 我認為我很理解你了,但其實可以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

我有一個筆友,莉莉姐,50多歲,有一個上大學的兒子。

前幾天跟我說自己沒時間讀書、寫作、旅行,於是我對她進行了一番說教,講了一大堆利用碎片時間的方法,告訴她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50歲也可以有夢想,也要努力。

但後來我漸漸發現,她是真的沒時間:

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安排全家人的早餐;

然後去公司上班,路上她會利用乘坐地鐵的時間聽書,學習;

她做的是直接面對客戶的工作,非常忙碌,一直要不停地接待客戶,自己獨處的時間幾乎為零;

下班後買菜做飯,一直要忙到晚上8、9點後才可以有點自己的時間,但10點鐘她就要休息了,因為第二天要早起忙碌一家人的早餐;

週末她還兼職了兩份工作,天天奔波於家、公司和兼職工作地點之間,週而復始。

我不理解為何50歲的她要搞得自己這樣辛苦,在我的一再逼問下,她才用難以啟齒的口吻對我說:

她老公因為疫情原因,剛剛被裁員了。面對房貸和兒子的大學費用,她不得不兼職多做幾份工作。

我又一次為自己自以為是的感同身受後悔了:

什麼人生永遠沒有最晚的開始?當一個人連基本的生活水準都維持不了的時候,當她揹負著一個家庭的經濟壓力的時候,還談什麼夢想和遠方?

柴靜在《看見》裡寫到:

"每個輕鬆的笑容背後,都是一個曾經咬緊牙關的靈魂。"

我們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妥協,但我們彼此誰也替代不了誰,我認為我很理解你了,但其實可以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

沒有親身體驗,如何感同身受?

04 唯有你自己身臨其中,才會真正感同身受。

有位朋友對我說,他覺得坐在家裡看電視上的風景就挺好的,不需要旅途勞累,不需要花費太多銀子。

我卻很欣賞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說過的一段話:

"旅行的願望,在人身上是與生俱來的。誰要是從未萌生過此念,那絕非人之常情。每次旅行向我們展現的國度,對全體造訪者來說,原本是同一個,可是在每一位旅行家的眼裡,又是如此不同。"

豈止是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旅行地的感受不同,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去同一個地方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季節不同,因為心情不同,所以景緻也會不同。

當你舒舒服服的坐在家中的沙發上,捧著一杯茶,看著電視屏幕中別人錄製的旅行影片時,你可能聞到山谷裡青草的香氣?感受到海邊輕拂的略帶鹹味的風?品嚐到當地最有特色的美食?融入到最真實的當地人生活?

這裡風景美不美?要相信你的親眼所見;

這裡的人是否熱情?需要你的親身體驗;

這道美食是否可口?你要親自嘗一嘗。

唯有你自己身臨其中,才會真正感同身受。

沒有親身體驗,如何感同身受?

05 對待他人保持客觀,對待自己保有主見。

當真正關心一個人的時候,無論你是否真的感同身受,對方都是可以感受的到你對她的愛護和真誠的。

有時對方所需要的,其實並不是我們自己認為正確的建議和說教,而是需要一個情緒排洩的出口,需要一個傾聽者,這時候,安靜傾聽或許就是給對方最好的建議。

對待他人,保持客觀,不妄加揣測、指指點點;

對待自己,保持主見,嚴於律己、正確判斷、冷靜處理。

人生如飲水,冷暖自知,你的人生不在別人的眼裡和口裡,而在自己心裡。


與大家共勉!


溜達:自由撰稿人

堅持用文字傳播正能量,

用溫暖療愈你的心,

用音樂留住你的笑。

想跟我聊聊你的故事嗎?

想學習非洲鼓伴奏嗎?

那就來找我吧。


沒有親身體驗,如何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