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預習?

本格樂學


復學後,初中生,時間短,為什麼還要有學期預習呢?因為初中生的時間比緊,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預習,老師開始講新知識時很多同學都會感到不適應。

首先,預習要求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一整本教材的知識結構,抓住重點。1、學會自已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章節安排。2、初步瞭解每單元的基本內容和概念。③對自己預習時產生的疑惑和難題進行初步的思考和判斷。這樣做非常有利於鍛鍊大家的自學能力。

進行學期預習時,大家千萬不要糾纏於具體的知識難點與難題。因為學期預習的目的不在於精確地掌握細節知識,而在於培養從整體上熟悉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新學期開始後,當老師講到某一知識點時,只要你能明確知道這一知識點在知識結構中處於怎樣的位置,那就已經達到預習目的了。

時常能聽見一些中學生這樣抱怨:“昨晚做完作業,還要預習這一門預習那一科,一直到很晚,今天精神好差啊……”怎樣才能讓同學們在預習時既兼顧到各門學科,又不佔用太多時間導致“開夜車”呢?秘訣就是同學們要學會合理搭配。

“預習時要根據自己的精力情況換個花樣預習。如看一會兒語文課本,如果語文課本也讓你提不起精神,你還可以換上數學、物理、化學、政治等等各個科目,這樣在不同科目之間進行調換,合理搭配,既不會讓你因為長時間預習同一個科目而感到厭煩、無趣,也不會讓你的大腦因為沒有休息而低效率,還能讓你從不同地科目中找到新鮮感和樂趣,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吃飯時素搭配才能吃得香,預習時合理安排科目才能有高效率。大家想想,如果所有的科目都用同樣的精力和時間來預習,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那麼,怎樣的搭配才是最科學、最合理的搭配呢?

比如,物理科的概念和原理多,需要理解大於記憶;英語科需要記大量單詞,記憶大於理解。恰好你有超強的記憶能力,但理解能力相對較弱,那麼預習英語時十你只需花一小部分時間,而剩下的大部分精力用來預習物理,這樣,你的精力和時間都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同時又有助於提高你的弱科。

    還有初中生疲勞時可以預先找一些沒學過題的來做一做,如語文、歷史、地理等,精力旺盛時可以把數學、化學等理性比較強學科進行集中預習。


孤山之銘


古人云:“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運用到教學中同樣適合,讓學生學會預習,同時學會讀書,學會觀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會交流與合作,學會總結,從而讓學生“會學”。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長遠計,學生學會了學習,終身收益。學生一旦學會了預習,掌握了自學的方法,學習效率是會大大提高的。

預習可以放在課前、課中、課後。每天上新課之前,老師可以給學生留五到六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預習,可以自學、可以查資料、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放到每天下午上課之前這段時間佈置預習。或者,每天把預習代替一部分作業。

設計預習題輔助學生預習

我們老師要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學會預習,為學生“會學”鋪好路,插上騰飛的翅膀。首先給學生一“柺杖”,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能突出重難點的預習題,這些題最好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根據預習題自學教學內容,遇到困難可以看書,可以問家長,可以上網查資料等。在這些預習題的引領下自學教學內容,最後讓學生達到打開課本就能找到重點,就能自己理解教材。也就是會自學。

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要過好四關,即 “讀”、“想”、“畫”、“練”。

  1. 過“讀”關。就是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把課文通讀一遍,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大概的瞭解。在閱讀時,首先要分清新課程是什麼類型的課,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採取不同的預習方法。比如:概念課應側重讀概念的定義;計算課側重讀計算過程和計算法則;應用題課側重讀解題思路。比如,我在處理周長的概念“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時,首先讓學生初讀,初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然後讓學生找出這句話的重點詞,生找出“封閉、一週、長度”這些詞後,給這些重點詞標標上重點符號,教師引導孩子學著語文讀書的方法把重點詞用重音讀出來,這是細讀;接著讓學生理解每個重點詞的意思,其實就是在理解周長的含義;最後讓學生再讀出這句話,這是理解讀。通過這三讀,讓學生知道該怎麼樣預習,該怎麼分析理解課本中的話。也就是該怎樣預習。

  2. 過“想”關。讀完課文後,要讓學生好好想一想,這節課的內容與前面那些知識有聯繫,這部分內容有什麼新特點。例如,計算法則是怎麼樣推導的,應用題解題思路是什麼。讓學生多動腦筋,多想想,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益處。
  3. 過“畫”關。通過讀課文和想問題後,把重點內容和自己弄不清的內容用不同符號畫出來,及時查找資料或請教別人,儘量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疑難問題。實在弄不懂時,要畫出突出的符號,以備上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解,集中精力攻破它。
  4. 過“練”關。經過以上預習,學生們已對學習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為了檢查預習的效果,可先做一些習題,但要注意適量,不可貪多,時間也不易過長。

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這不僅在他求學期間有好處,而且對其將來走向社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更好地適應知識信息時代的需求都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我是“張老師話教育”,有教育方面的問題請關注我並邀請我,我將認真作答。


張老師話教育


大多數同學的預習,都是提前學習,然後正式上課就是複習,整體上延長了學習的時間而已。

我們必須意識到,預習就是預習,不是提前學習

接下來和我一起學習

1) 為什麼要預習?

2) 具體該如何預習?

為什麼要預習

預習,是為了降低總體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很多時候,

人的大腦和身體肌肉的運行道理是一樣的。

比如,

我們在運動之前都會進行熱身運動

如果不進行熱身,讓身體活動開,

就會很容易出現拉傷等運動傷害。

而預習也是一樣的,

是提前讓大腦細胞活躍起來

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如何預習

現在你知道了吧,你是要進行熱身,而不是正式開戰,所以,一定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疲勞了。預習,一定要短、快、高效!

a. 時間

哪些科目需要預習:

第二天要上課的科目;自己感覺學習吃力或者需要提高效率的科目。

預習時間:1~10min/科。

預習時間一定不要太長,不然就違背初衷。

一開始不知道怎麼預習的時候慢一點,可能要10分鐘;後來熟悉了,每一科3-5分鐘就好了,一般高中生需要預習的科目每天不超過3科,也就是,每天預習的時間,頂多15-20分鐘。

b 方法

有研究發現,人類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大概20min,

也就是沒20min就會走神一次,

一節課45min,我們就大概走神2次,

有的自控力差一點,可能3、4次。

而且這是沒辦法進行自我控制的。

而對我們的影響是:

上課老師講到了關鍵的知識點、重難點,而我們正在走神,於是就這麼錯過了~!

然後課後花上半個小時去補回來。

那麼具體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預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給自己提問題。

一般來講,我們在預習的時候,要給自己提出這些問題:

本課大致是在講什麼問題?

本課的內容需要哪些基礎?

和前面的知識是如何銜接的?

我估計哪些東西是重難點?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要模板。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性添加不同問題。

另外,不同的學科所提出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數學的預習問題偏向於這種:

這個公式是由哪個公式、公理推出來的?怎麼變形?

語文的預習問題偏向於這種:

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麼樣的?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把他們提出來,然後大致找一找在課文、課本當中的對應位置和步驟,但是不要刻意去解決它!然後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課,解決這些問題是明天正式上課的任務,今天我們只需要模模糊糊的瞭解一下就好了。

如何知道自己的預習是否是有效的?

一個最簡單的檢查標準就是,你是否產生了明確的問題和疑惑?你的問題夠具體夠清晰嗎?

我上面給出的問題模板,是比較大而空的,對應到你每天的預習,應該是具體的

比如,問題“本課的內容需要哪些基礎?和前面的知識是如何銜接的?”

就應該變成——“明天學習三角函數變化的半角公式,跟基礎公式是什麼關係?跟二倍角公式是什麼關係?他們之間能相互推導嗎?如何推導?”

這樣預習的好處是,你聽的時候會很清楚,很有條理,而且不會漏掉重點。

剛才講過,當你的大腦很疲憊的時候,它會自動進入休息狀態——走神。

然而,它什麼時候回過神來呢?你原來是沒法控制的。

當你預習過以後,你提出了“半角公式和基礎公式是什麼關係?”的問題後,相關的區域就被激活了一些。

只要老師說“下面我們來從基礎公式把半角公式推導出來。” 哪怕你當時是在走神期間,只要聽到這句話你就會突然自動回過神來,繼續跟著聽課,這樣就不會漏掉重點了。猶如神功,再也不怕漏掉重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