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重生:人类发展的三种尽头

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是两个关于人类命运的终极问题。前者虽然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但也有诸多疑点;后者则有很多不同的推想,有悲观也有乐观。从地球生命史的角度来说,灾难似乎是家常便饭,恐龙灭绝是其中最悲惨的例子。而人类有文献记载的文明史也不过几千年,这其中却也伴随着种种天灾人祸。就说最近几年,也是惊险不断。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陨石坠落仍然让人心有余悸,太空中还不断上演着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的惊险事件。这一切似乎都昭示着,毁灭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可能性极大的“选项”。

但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若人类真的走到毁灭的地步,或许能够凭借坚韧的生命力以另一种方式获得重生。现代人类发展的尽头,也许是下一届人类文明的黎明。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当前人类文明发展的种种尽头,以及在这些尽头之中蕴藏的希望。

尽头之一:长眠星辰大海

毁灭与重生:人类发展的三种尽头

《太空旅客》中的休眠舱

当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移民到外星球,这也是很多科幻小说和好莱坞大片经常使用的题材。即将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该片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只是《流浪地球》中载着人类移民的不是常见于好莱坞大片的飞船,而是整个地球,这只是表达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现实中还是利用飞船比较实际。

但星际空间是那么的广袤,离太阳最近的恒星都有4光年远,以光速航行也要4年时间才能到达。而根据相对论我们知道光速只能无限接近,不能达到光速,更不能超越光速。而且移民的前提是找到一颗适宜生存的星球,那颗星球离我们的距离可能达到几十光年甚至更远。当人类踏上移民的不归路后,更要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颗目标星球可能并不适宜人类生存。仓促移民的人类,可能需要长期在飞船中休眠,直到飞船的智能系统寻找到真正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才能醒过来。而这个过程,可能要以千年万年来计算。失去了星球的人类,此时只能长眠于星辰大海,等待命运之神将他们唤醒。

尽头之二:寄生机器身躯

毁灭与重生:人类发展的三种尽头

《环太平洋》中的巨型机器人

人类是一种奋斗不屈的物种,要让他们为了一个渺茫的目标而休眠自己,其可能性也是渺茫的。至少会有一半人不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托付给棺材似的休眠舱。在应对毁灭性的灾难时,人们可能更愿意增强自己的防护能力。一套既能让自己活动又能防卫外界冲击且能过滤有害气体的盔甲,应该是此时的人类最渴望得到的。《钢铁侠》中的机器盔甲在未来也许能成为现实,不过由于价格昂贵,只能是少数人拥有。更多的人可能生存在类似《环太平洋》那种巨大的机器人躯体内,一个机器人就能保护数十个甚至更多的人类。

长久不灭的灾难让这种寄居在机器人体内的生存方式慢慢成为常态,而机器人本身也会越来越智能化。最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在满目疮痍的地球上,从事劳作活动的是巨大的机器人,机器人代替了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人类只是一种寄生在机器人体内的次级生命。机器人应对灾难和改造地球的能力,是人类所不能比的。人类对于此时的世界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将面临着被机器文明当作毒瘤彻底清除的危险。只希望他们的祖先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机器人的程序中加入了牢固的维护人类权益的指令。

尽头之三:移民虚拟世界

毁灭与重生:人类发展的三种尽头

《骇客帝国》中承载现实人类意识的虚拟身体

人虽然拥有奋斗的精神,同时却也有着消极沉沦的缺点。且不说未来将要面临毁灭性灾难的人类,就说当今的我们自己,都很容易沉迷于醉生梦死。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事情是游戏。玩物丧志是游戏最大的副作用,很多人因此丧失了奋斗的意志。然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游戏或许能拯救人类文明。越来越真实的游戏世界,也许能够孕育出一个“真实”的人类世界。

随着量子技术的进步,结合越来越成熟的云服务器技术,以及5G、6G乃至更先进的“NG”通讯技术的发展,游戏的世界将会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为了获得更深入的游戏沉溺感,将会出现人脑与电脑对接的游戏体验。逐步就会发展出让人的意识长时间滞留于游戏世界的技术,此时玩游戏的人就会觉得所处的虚拟世界是真实世界。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就是这类科幻小说的代表。而《骇客帝国》更是把虚拟世界演绎得十分瑰奇。或许在未来毁灭性灾难即将到来时,没有退路的人类不得不把游戏世界变成真实世界,让人们的意识“移民”到虚拟世界中。同时为了保护庞大的虚拟世界网络,把众多服务器埋入地底。

人类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从宇宙的尺度来说,人类似乎只是一种过客。以脆弱的炭基生命体在变幻莫测的宇宙中生存百万年、千万年,终究会遇到难以抵御的毁灭性的灾难。如何应付将要来临的灾难,并且在灾难过后获得重生,这是所有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我们不仅仅是我们,还有生生不息的后代,以及那最终的、将要面临毁灭性灾难的最后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