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雄伟壮丽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文 / 图:刘光曦

站在北部小山坡主席台所在的坡顶向南望去,慕士塔格峰下,卡拉库勒湖边的草地上,一个非常大的露天舞台,舞台正面三边整齐列队站满了人,他们全都身着盛装,等待着开幕式的开始,我面前左右山坡上也是席地而坐以柯尔克孜族人为主从全国各地赶来观看演出的嘉宾和群众,他们也都在等待着开幕式的开始。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石头城是高山的美好回忆

我这次是应邀专程参加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举办“第五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暨新疆第四届国际旅游摄影界”活动的。此时晌午,天高云淡,彩旗招展,气球悬挂着红色标语条飘来荡去,一派节日气氛。看到那么多摄影师已经开始忙碌,我也即刻加入了拍摄行列当中。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柯尔克孜族妇女盛装-1

首先进入我镜头的是身着盛装的柯尔克孜族妇女,她们的服装实在华美,色彩绚丽,美不胜收。最抢眼的要数她们头顶的华冠,看着就让人肃然起敬,穿戴它使得妇女们显得那么庄重和尊贵。最上面是一片红色四周边沿缀满珍珠、内里绣着各种精美图案的方巾,对折成三角,从圆形的帽子前部遮下来,斜着从前往后在后颈处挽一个结。帽子是前后呈椭圆形齐上齐下内有很厚衬里、水桶状的礼帽,厚度足有20多厘米,也是刺绣和珍珠搭配的图案。耳朵两侧是缀满珍珠玛瑙的两片三角形装饰布,护着面颊,外侧一根一寸宽的绣编带子固定这顶厚重的华冠。衣服是袷袢,长及膝盖下,裁制合体,都是用大红灯芯绒布料缝制,脖领和袖口处均刺绣了图案,一定是为了美丽,她们的帽子和袷袢肩部点缀着穗子和珍珠。腿部是很现代的连裤袜,整齐划一着黑色,脚上是黑色皮鞋。这是年轻小媳妇的着装。老年妇女穿着又不同,她们戴的是上大下小呈梯形的圆帽,厚度也有20多厘米,白底,中间一圈缀着重色的花纹图案。面前是一块纯白色的方巾,对折成三角,从下颌处耳朵前向头顶扎起,这样再戴上帽子,就将所有头发全部护起来了。她们的袷袢因为内带衬里显得比较厚,面上全身都是疏密有致、提前绣好再用针线连缀上去的美丽布饰,真是色彩斑斓,看得人眼花缭乱。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柯尔克孜族妇女盛装-2

柯尔克孜族男人的着装和哈萨克族男子的着装相似,区别在于他们所戴的帽子。柯尔克孜族男人夏天都戴上小下大且折边的毡帽,形象地说就像一个英文的“W”,只是中间部分是装脑袋的帽子,下沿向上折成一个小锐角,而且前后部对分,开着两个小岔口,我想那是为了冷天放下来护耳朵用的。男人的袷袢相对简单些,就是袖口和纽扣边沿绣有花纹,腰部有两个口袋,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袷袢是不订纽扣的,一般扎条绣满花纹的布质腰带,腿上穿褐色条绒布做的宽口长裤,脚上是长筒靴子,我想这是方便骑马放牧。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每逢重大活动,吹起长号是必须的

在拍摄观众间隙休息时,我观察了一下柯尔克孜族人的穿着打扮,和当地朋友聊起他们的服饰,得出了一些感想。柯尔克孜族人特别喜爱红色,其次是白色和蓝色,这是柯尔克孜族人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的很好反映。平时,柯尔克孜妇女大多内穿衬裙,外加连衣裙。老年妇女一般穿竖领长袖的普通连衣裙,或者是宽领、舌领的长袖连衣裙;青年妇女多穿腰褶连衣裙、竖领长袖前开身连衣裙或者无领无袖前开身连衣裙。姑娘一般穿百褶连衣裙。柯尔克孜族妇女的连衣裙一般袖子较宽,其下沿在膝盖以下,而老年妇女的裙子垂至踝骨。柯尔克孜未婚女子一般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或用水獭、旱獭皮做的顶系珠子、缨穗、羽毛的红色大圆顶帽。年轻的已婚妇女喜扎红色、绿色的头巾,老年妇女多披白色长头巾或戴一种象似小花帽的扎织、平顶布帽。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向最贵的客人敬献哈达,这里柔和了藏、蒙民族的礼仪规程

柯尔克孜男子一般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用羊皮或黑、蓝布做成的无领长袷袢,袖口黑布滚边。腰系皮带,皮带上拴小刀等物。下身内穿衬裤,外面穿用条绒或布做的宽脚裤。穿高筒靴,或用牛皮裹上,称为“巧考依”鞋。一年四季都戴灯心绒制作的圆顶小帽,年轻人戴的多为红、绿、紫、蓝等颜色,老年人戴的多为黑色,外加高顶卷沿皮帽或毡帽,帽顶为方形,帽里下镶黑绒一道,翻在外面,并在左右两侧各开一口。柯尔克孜族人喜欢戴圆顶小帽“托甫”,这种帽子一般是用红、紫、蓝色的灯芯绒制成的。冬季,男子戴羊羔皮或狐狸皮制成的卷沿圆形帽子“台别太依”,姑娘则戴水獭皮或白羊皮制作的皮帽“昆都孜”。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美丽的柯尔克孜族妇女

柯尔克孜族男女的帽子在样式和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别。柯尔克孜族男子戴的帽子叫“卡勒帕克帽”,这种帽子又分为黑毡帽、白毡帽和扎花布帽三种,扎花布帽主要是用驼绒毛制成,样式与白毡帽相同。黑毡帽是用黑羊毛绒擀制的一种帽子,其样子象礼帽。用羊毛制作的白毡帽,已经成为柯尔克孜人的标志,柯尔克孜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白毡帽,而且不同年龄的人戴的白毡帽也略有区别。老年人戴的不绣花,不缀缨穗,或缀蓝色缀穗;中年男子戴的绣黑、蓝色素花和简单图案,帽顶上缀红色缨穗;未婚的青年男子戴的是绣有红花和美丽图案,帽顶上缀有用金线高高束起的红缨缀;儿童戴的白毡帽顶部缀满各种珍珠玛瑙的大红穗,并绣有各种花草树木、鸟兽、山水等图案。要是有尊贵的客人来,柯尔克孜人还有赠送白毡帽的习惯。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和蔼可亲的柯尔克孜族老人

晚上回到驻地毡房,话题自然还是柯尔克孜族人。回来查看资料,知道了柯尔克孜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今天的柯尔克孜族乃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公元前3世纪,柯尔克孜族先民已游牧生息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只是那时他们依附于势力强大的匈奴。公元87年匈奴统治瓦解后,一部分坚昆人随其迁移到中亚天山一带。公元1世纪后,鲜卑、柔然、高车继起漠北,统辖坚昆。6世纪中叶突厥雄霸漠北,坚昆时称“契骨”,隶属突厥铁勒部。从汉代至隋朝这一历史时期,部落和氏族公社是坚昆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贫富差别也已产生。游牧和渔猎是其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也有一定数量的农业和手工业。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而称雄于世。1199年铁木真征服了乞儿吉思,在叶尼塞河地区设谦谦州进行管辖。乞儿吉思除仍以游牧的畜牧经济为主外,农业、手工业也因蒙古汗国的屯田筹饷、移民设局等措施而得以发展。其实,乞儿吉思人仍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也有一部分游牧在杭爱山与天山之间。明朝时期漠北蒙古瓦剌部兴起,乞儿吉思不堪受其压迫而大批西迁楚河、塔拉斯河地区。明末清初,留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乞儿吉思曾一度节制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可图汗,后隶属于准噶尔蒙古。17世纪初沙俄的势力侵入叶尼塞河上游的乞儿吉思人地区,遭到了乞儿吉思人的激烈反抗。1702年准噶尔策旺阿拉布坦汗为避免其属民同沙俄继续发生武装冲突,派军队强令乞儿吉思人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迁往西天山伊塞克湖地区。其后,又有部分乞儿吉思人为摆脱准噶尔部的统治,分别迁至塔什干、费尔干纳、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一带。他们与原来游牧在这些地区操突厥语的游牧民相互融合,逐渐成为现代柯尔克孜族。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慈祥的柯尔克孜族老奶奶

这是一个骁猛爱国的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侵略者对新疆地区的蚕食鲸吞,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坚决抵抗。1865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举行了抗击阿古柏匪帮入侵的武装斗争。1877年在清军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得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密切配合。1878年清朝军队收复失地后,西布鲁特14个部落重申归属清朝,清政府委派千户长、百户长管理帕米尔高原地区,并增设了卡伦。柯尔克孜族牧民承担了卡伦的稽查、侦探、修路等任务。1895年英俄两国彼此勾结,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瓜分了帕米尔地区,该地的柯尔克孜族与塔吉克族组织了“绥远回队”,为此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3年11月,受英帝国主义支持的民族分裂政权“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粉墨登场。与此同时,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的柯尔克孜族先进分子伊斯哈克拜克,在乌恰山区组织柯尔克孜族骑兵武装进行反分裂斗争。1934年,这支武装力量歼灭了逃入乌恰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残部。1937年后,伊斯哈克拜克率部进驻喀什,担负着从喀喇昆仑到帕米尔高原一带的边卡驻防任务,维护了祖国统一和边境的安全。1944年9月,新疆爆发了三区革命。1945年4月,伊斯哈克拜克担任了三区民族军总司令。在三区革命的影响下,1945年8月南疆爆发了蒲犁革命。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人民组织了武装起义队伍,建立了革命政权,有力地配合了三区革命。1949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新疆的和平解放。1954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柯尔克孜族人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绩。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等待上场表演的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

宗教在柯尔克孜族服饰中也得到了反映。他们信奉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派。生活在塔城地区额敏县和东北黑龙江省富裕县的部分柯尔克孜族人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柯尔克孜族在历史上和多数西域游牧民族一样,文明早期曾经信仰过萨满教,后来又皈依佛教,于17、18世纪才信奉伊斯兰教,时间虽不长,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对柯尔克孜文化却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另外,在宗教活动方面,由于柯尔克孜族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经常易地,导致他们固定的礼拜寺相对较少,宗教礼仪也较其它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要简约得多,因此在他们喜爱的图案纹样中,有别于新疆的维吾尔族等其它伊斯兰民族,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些萨满教及佛教艺术中人物和动物造型的痕迹,从而形成了自己极富草原生活气息的特点。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甜美的奶茶敬客人

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禁止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有生命的东西,在造型艺术中禁忌偶像崇拜和描绘带眼睛的生物,因而人物、动物的造型受到一定的限制,人们对美的追求转而倾向于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植物、自然现象、日常用具等,并把它们作为表现内容大量描绘在图案艺术上。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这些服饰做工精细考究,构图贴近生活,亲切朴实、风格独特,草原气息浓郁,民族特色突出,立体感极强,条纹清淅、古朴典雅,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柯尔克孜族的服饰作品大都就地取材,有织绣、刺绣、毡毯、帷幔、草编、染编制品等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多采用刺绣、贴绣、补绣、绣编、毛织、染编、毡剪绣、补纳、缝纳、贴补绣、绣坠、银刻绣、刺织绣、绳编绣、木雕骨嵌等工艺制作。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公格尔峰护佑着他们

原来如此,好奇是知识获取的源动力,如果不是见到柯尔克孜族妇女那华美的服饰,我自己可能不会刻意去探究这个民族的历史和迁徙过程,也就不会对他们有了今天的新认识。想了解一个民族或族群的简单方法就是去研究了解这个民族的服饰、习俗、红白喜事的办理过程,与他们对话交流,真正参与进去,这样容易也才能走近他们。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无论是盛装聚会还是日常穿戴服饰,已经从最初的遮羞避寒逐渐演变为今日的艺术展示、地域文化、种群区别、民族形象甚至人文格调,它已经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瑰丽色彩、一看既知的独特风格和那股浓浓的民族味道。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苍劲的帕米尔是他们的家园-1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苍劲的帕米尔是他们的家园-2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苍劲的帕米尔是他们的家园-3

走近柯尔克孜族人

盛装的柯尔克孜族妇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