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明君,皇太極真的想培養多爾袞為接班人嗎?

努爾哈赤死後,留下了一個剛剛起步的後金汗國,面臨的問題就是誰來繼承這個國家。

努爾哈赤生前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做了很多讓努爾哈赤感到憤怒的事,讓他失去了努爾哈赤的信任。相反,作為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在努爾哈赤與大明的撫順之戰、薩爾滸之戰等諸多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深得努爾哈赤的歡心。

作為一代明君,皇太極真的想培養多爾袞為接班人嗎?

皇太極這個人不僅僅弓馬嫻熟、通曉戰事,而且在文治上也是一把好手,當努爾哈赤外出作戰時,皇太極總能將後方的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此外最重要的是,皇太極的生母是身為皇后的葉赫那拉,因而為日後皇太極承繼大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努爾哈赤死後,以長兄代善為首,都擁戴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嶽託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當然事情肯定不像史書上記載的這樣一帆風順、萬眾歸心,眾貝勒中當然也有心有不甘之人,皇太極也是心知肚明,在他即位之後,就開始了對這些人的處理。掌握實權的幾位貝勒如阿敏和勒莽古爾泰都先後被削去爵位,只有代善主動示好得以倖免,由此皇太極大大地加強了君主的權力。

作為一代明君,皇太極真的想培養多爾袞為接班人嗎?

有人下去,自然也得有人上來。說到底,封建王朝還是以家天下為主要性質的統治,對於剛剛建立不久的帶有部落特色的後金來說就更是如此。作為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便開始漸漸嶄露頭角,天聰二年(1628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多爾袞破敵人於敖穆楞,皇太極賜給他“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的美號。此後皇太極一直帶著多爾袞東征西討,多爾袞屢立戰功,皇太極對其更是信賴有加。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多爾袞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從而得到了林丹汗進獻的元朝傳國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隨後的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建立大清國,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

作為一代明君,皇太極真的想培養多爾袞為接班人嗎?

如此看來,年少有為的多爾袞確實是鶴立雞群的頂尖人才,同時也是皇太極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那麼皇太極是否有意將多爾袞培養成下一代的接班人呢?

對於這個問題,按照子承父業的王朝傳統,我們首先要看皇太極的兒子們是怎樣的情況。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除了幾個早殤的孩子外,剩下的皇子中也有好幾個精明強幹之人,比較有名的有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皇五子裕親王碩塞,皇九子福臨也就是以後的順治皇帝,皇十一子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等人。尤其是肅親王豪格戰功卓著,在朝廷之中極富聲望,所以說皇太極在繼承人這件事情上是有選擇的餘地的。

其次在皇太極時代,尚未像封建王朝一樣確定完整的繼承人制度,更多地保留了女真部落的風格,以諸親王和貝勒共同商議決定,像皇太極本人就並非是努爾哈赤指定的繼承者,所以在皇太極自己未來的繼承人這個問題上,他的決定並不是絕對性的。

第三大清的皇位繼承者代表著各旗的利益,像皇太極就是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掌控者,這三旗所享有的福利自然就遠遠超過其他五旗,因此皇位的繼承上就成為了各旗旗主角逐的舞臺。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皇太極自己在五十多歲的年紀就突然身亡,使得他還沒有對繼承者的事情進行考慮和安排,因此總的來說皇太極就明面上來講,是沒有特意指定多爾袞為自己繼承人的。

作為一代明君,皇太極真的想培養多爾袞為接班人嗎?

那麼,雖然是後話,但是多爾袞有爭奪皇位的想法嗎?筆者認為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和豪格之間發生了十分激烈的爭奪,最終由於兩黃旗加正藍旗的豪格與兩白旗的多爾袞實力相當,不得已之下多爾袞退而求其次,以攝政王的名義輔佐年幼的皇九子福臨登位,並且在順治上位以後不久,多爾袞便設計除掉了豪格,這也是後來順治皇帝與多爾袞之間,除了孝莊皇后外,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