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過剩“產能” 優化傳媒佈局

近年來,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傳統媒體(主要是報紙)關停的消息頻繁傳來,令一些從業者產生悲觀、恐慌情緒,有人稱之為傳統媒體的“寒冬”。其實,傳統媒體退出固然無奈,一味悲觀失望於事無補,主動分析近年來傳統媒體的退出和善後情況,正視現實,積極為優化媒體佈局、加快融合轉型尋找可借鑑的經驗,才是面對傳統媒體退出的積極態度。

傳統媒體退出的情況梳理

新媒體衝擊帶給報紙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讀者流失、紙質閱讀需求下滑,這就反過來導致報紙媒體“產能”過剩。從行業整體的高度來看,產能過剩預示著這個行業的供給主體太多,縮減報紙數量、減輕市場競爭壓力,成為優化傳媒佈局的重要手段。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上半年就有超過20家紙媒停刊或休刊。這些報紙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一是生存狀況差、難以維持的都市報、晚報、早報、商報,以及受眾面較窄的專業性報紙。這類報紙在停刊報紙中所佔比例最大,涉及地域也最廣。由於發行量萎縮,廣告下滑嚴重,這些報紙普遍虧損嚴重、生存困難,有的如雲南的《生活新報》還發生了集體討薪事件,不得不關閉以“止損”。二是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媒體較為集中、發達地區的報業集團,雖然並未到經濟狀況無法維持的地步,但是為了優化媒體佈局,集中優勢資源發展新媒體,也主動關停部分定位重疊的報紙。比如,2013年10月上海報業集團組建後,《新聞晚報》《東方早報》等旗下報刊陸續休刊;到2018年11月,其實際運營的報刊由32家下降至20家,縮減三分之一。天津於2018年1月1日停刊今晚傳媒集團和天津日報報業集團下屬《渤海早報》等4家報紙,集中力量辦好《天津日報》《今晚報》,為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成立做準備。經過優化整合,這些報業集團基本消除了內部報刊的同質競爭,優化了人員結構,有效解決了“多”和“散”的問題,提升了整體效能質量。

除了報紙,有一些廣播電臺、電視臺也縮減了頻道,如深圳電視臺停播了法治頻道、九江廣播電視臺停播了旅遊文娛頻道,而付費頻道關停的就更多了。其停播的原因,也主要是收視率低、產能過剩。截至2018年11月,據筆者初步統計,傳統媒體停刊(停播)涉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超過20個。

妥善處理人員問題

傳統媒體退出後,最重要的善後問題就是人員的安置與分流。目前來看,傳統媒體退出後人員的去向大概有三種。

一是原有人員整體轉型,全力發展新媒體。上海報業集團合併組建後,著力發展新媒體,推動媒體深度融合。例如2017年1月1日休刊的《東方早報》人員就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打造澎湃這一新媒體。據上海報業集團公佈的數據,2014—2017年,上海報業集團新媒體業務收入佔集團媒體業務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0.88%、9.44%、18.55%、34.5%,連年大幅增長;2017年,集團媒體業務總收入扭轉了連年下降的態勢,2014年以來首次實現反彈增長,同比增長4.89%。

二是通過媒體集團內部機構整合,實現人員消化、轉型。在集團內部實現人員消化、轉型,是傳統媒體關閉後最普遍採用的辦法。例如,同屬汕頭經濟特區報社的《汕頭都市報》《汕頭特區晚報》停刊後,原有品牌版面、欄目,以及微博、公眾號等,繼續集結於汕頭經濟特區報社旗下全媒體,與《汕頭經濟特區報》三報合一;無錫日報報業集團將下屬《無錫商報》整體併入《無錫日報》。這種集團內部轉型,原有人員大部分可以繼續留用,不需要大面積裁員,人心比較穩定,是傳統媒體退出時比較穩妥的方式。

三是根據用工情況,依據勞動合同分流化解。傳統媒體退出後,原有人員除了集團內部會優先聘用外,還有部分人員與集團解除勞動關係,因此這就需要按《勞動法》給予合理補償並做好相關人員的疏導工作。如京華時報社於2017年8月就曾召開第二次改革分流員工安置動員大會。報社在職員工一部分面向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崗位進行雙向選擇、分流安置,另一部分則按改革辦法給予經濟補償,結束勞動合同。

傳統媒體需積極應對“寒冬”

其一,充分認識傳統媒體退出是鞏固主流輿論陣地、優化傳統媒體環境的必然選擇。中央關於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最新部署明確提出,主力軍向主陣地轉移,既要重兵投入,也要輕裝上陣。優化調整媒體種類、佈局、結構,沒有受眾和影響力的傳統媒體要逐步退出市場。應該看到,媒體競爭、優勝劣汰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部分傳統媒體退出,一定意義上淘汰了相對過剩、落後的媒體產能,從而保證了整個媒體生態相對健康,構建了合理、均衡的媒體傳播格局,間接壯大了主流輿論陣地。這和直接扶持主流媒體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只有及早安排、及早動手,才能在輿論引導的戰場上贏得主動。

其二,把握好傳統媒體退出的原則,減少直至消滅“出血點”。在目前情況下,無論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臺,除了黨委機關報、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成為傳統媒體的“壓艙石”外,其他報紙和廣播電視頻道則應根據自身傳播力、影響力和經濟效益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調整規模。例如,在紙媒受眾日益減少的環境下,可以在保留媒體品牌的前提下,淡化紙媒發行量考核、減少出版頻次,從而降低出版成本,將依託紙媒品牌的新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提升作為重要發力點。對於那些收視率低、虧損嚴重的廣播電視頻道和欄目,同樣應該及早“止血”,以保證媒體的健康發展。

其三,拓展多元經營,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廣告經營下滑、新媒體贏利模式不清晰、財政扶持不能包攬一切的情況下,傳統媒體向其他行業延伸,充分挖掘新的增長點,實現多元化經營已成為媒體轉型的必然選擇。從全國範圍來看,在經營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報業集團,其非報產業收入均已超過了報紙經營收入。如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目前擁有全資及控股二級法人經營單位29家,涵蓋新媒體、金融投資、戶外廣告、房地產、教育等多個產業領域,報業與多元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2017年,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經營收入同比增長18%,利潤同比增長49%;多元產業收入佔總收入的69%,已經成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新的經濟增長極。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在傳統廣告收入大幅下降的嚴峻形勢下,通過創新經營理念,加快印務、物流、文化地產、戶外傳媒等產業發展,努力增加經營收入,經營形勢穩中向好。2017年,集團經營總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10%,利潤3.2億元,增長249%。目前,集團多元產業收入已佔總收入的75%,經營結構更加科學,抵禦風險和運營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