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昭和時期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代價,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最近算是把《日本世相》的《女人的思秋期》和《飽食窮民》全部讀完了。日本昭和中期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昭和30年(1955)到70年間,日本經濟進入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這兩冊書是這段時期內日本社會的新聞紀實,都是真實案例,從這兩冊書中可以看見當時的日本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下,社會出現的畸形的一面。

日本昭和時期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代價,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女人的思秋期》這本書的採訪人物都是日本女性,準確的說是日本家庭主婦。日本本就是一個重男輕女極其嚴重的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分工明確的高效社會下,“男主外,女主內”成為那個時期絕大部分情況的標配,特別是中產。男主人一般擁有體面的工作和較高的薪資,女主人在外人看來理應是幸福的。但事實上通過採訪和來信,這部分女性中絕大部分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社會心理疾病——她們感到“極度的空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有些矯情,衣食無憂,純粹是閒的蛋疼。這也是當時他們丈夫的想法,很不能理解女人的空虛。甚至後來有些女人都發展成了酗酒,丈夫還無動於衷,不知道為什麼?

日本昭和時期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代價,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那麼當時的女人為什麼會覺得無盡的空虛呢?當時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如果不拼命跟隨時代奔跑,很容易被社會拋棄。這對當時的中產尤為突出,如果不努力工作很容易被擠出所謂的中產階級。所以當時的男人普遍加班嚴重,工作狂,長時間撲在工作上,在家裡基本上不過問家務事甚至是孩子,也很少和妻子溝通生活,只是偶爾抱怨工作的艱辛。家就是他們洗澡、吃飯、睡覺的地方,妻子就像是一個生活保姆。當時很多人在工作中是精英,但生活中確實白痴。男人被稱為“企業戰士”,他們視工作成果為人生的價值,而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女人卻失去了自我。正因為妻子們享受陪襯的角色,且不以為意,丈夫們才能心無旁騖的工作,企業才能快速發展。可惜很多時候,當妻子們的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可憐的陪襯時,大多數家庭也就引來了悲劇結局。

《飽食窮民》顧名思義就是物質極大滿足,但精神貧窮的人。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那三十年,每個人都享受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紅利,很多人收入不斷增加,房子也更加舒適。但所有人都沒有思考為什麼而活,反正活著就要努力工作,工作才是生活的全部。在享受經濟和科技帶來的物質紅利的同時也被無休止的競爭壓力驅趕著。腦子聰不聰明,學習、工作成績好不好,有沒有能力迅速完成任務,對公司有沒有貢獻……就是這些丈量、判斷個體價值高低的價值觀。正是這些價值觀構建的體系驅趕著人們陷入無限競爭的社會。996加班成常態,沒人去思考生活的意義,只能不停地奔跑。加之昭和中期,科技特別是半導體,it自動化的快速發展,社會效率進一步提升,更一步驅使所有人快速奔跑,每個人都是“企業戰士”!

日本昭和時期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代價,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說道這裡了,讀者是否有共鳴了,當下的中國和當時的日本是如此的相似!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高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但社會同樣也出現一些畸形。儘管中國的婦女地位遠高於日本,但社會對女性的生存壓力同樣不小,工作家庭對於絕大部分女人很難平衡。對於男人來說,揹負整個家庭的重擔,科技社會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讓所有人都享受信息的紅利,但同時所有人都已經被24小時不眠不休的機器所影響。機器有時並沒有讓人類輕鬆,反而加劇了人類的痛苦,因為他完全榨乾了人類。所有人都被機器的快節奏驅趕著,不停地為企業創造價值,996、997在互聯網已見怪不怪,甚至都是一種“福報”。“企業戰士”太形象了,為企業付出自己的一切時間。“人應該怎麼活著”、“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些問題沒多少人去思考。如果總是為這些問題煩擾的話也就不可能在社會上打拼併成功,陷入一種不知幸福為何物,但又拼命奔跑的怪圈。

但人生不是隻有工作才有意義。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人之所以為人,首先人是感受感知上的滿足,然後才是個人價值的實現。但現在很多情況是反著的,人們在瘋狂的追求普世價值觀中的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實現,卻忘了最根本的我為什麼而活的滿足。我們是否該靜下來認真思考下,為什麼而活呢?少點焦慮,多點內心真實的滿足!慢一點,幸福也就不遠了!


日本昭和時期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代價,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