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無糧無餉,曾國藩被官降兩級忍辱籌來,能變通方能成大事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一生文治武功,留下鎮壓太平天國、開啟洋務運動與多達2000多萬字道德文章等功績,但是,與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左宗棠不同,曾國藩的性格屬於“能屈能伸”,該硬氣時如遭遇科舉不試被悔婚,他拼命苦讀接連高中秀才、舉人、進士,還娶下賢妻,可謂打臉現實;該服軟時也不矜持,在京為官時他苦於沒有政治靠山,愣是鍥而不捨地以進獻文章為途徑被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看中,十年七遷,成就二品侍郎之位。

湘軍無糧無餉,曾國藩被官降兩級忍辱籌來,能變通方能成大事

而說到能屈能伸中的“屈”,這種為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目的的變通還不止這一個。

在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他曾為籌集軍餉夜不能寐,不得不服軟為貪官奏請入鄉賢祠,甚至被連降二級,那麼,這到底怎麼一回事呢?

大軍蓄勢待發,卻一沒大炮二沒軍餉

曾國藩清廉、自律,但是為官做人卻並不迂腐死板,他在關鍵時刻總會以大局為重,做出和自己的信條與原則不太一致的選擇,比如在翰林院時想出頭做事而投靠穆彰阿,比如鎮壓太平天國時為了瓦解敵軍士氣而發動的大量殺戮,尤其是後者,在整個鎮壓太平天國的戰役中,曾國藩曾三番五次的“服軟”,最經典的一次便是為籌集軍餉而給貪官奏請入鄉賢祠。

湘軍無糧無餉,曾國藩被官降兩級忍辱籌來,能變通方能成大事

當時,恰逢太平軍大舉征伐湖南,要打通南京與兩廣的道路,從而真正的將佔領區連成一片,佔據南方,完成與清廷南北分治的初步戰略。如此緊急時刻,咸豐帝下旨要曾國藩從衡州發兵堵住太平軍南下,可是,曾國藩接到聖旨,卻無奈只能按兵不動。

這不是曾國藩膽子和實力大到敢公然抗旨,也不是他要倒戈,而是兩個致命因素拖住了他的腳步,其一是通過廣州十三行向海外定購的大炮沒到齊,其二是大軍啟程,可軍餉卻影子都沒有!

湘軍無糧無餉,曾國藩被官降兩級忍辱籌來,能變通方能成大事

要知道自古以來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而軍餉更是重中之重。軍餉都沒有就想讓將士們奮力死戰抵抗來勢洶洶的太平軍?門都沒有。曾國藩為此頭疼不已,連續幾天都睡不好覺,就在他打算蠻幹,讓大軍開拔時,手下大將彭玉麟來了,他告訴曾國藩說捐響有著落了。

原來為了彌補軍餉遲遲不來,曾國藩下令讓彭玉麟組織了一次捐餉,可惜正值戰亂人人自危,根本無人響應捐餉。等待幾天,最終終於有人出頭,是戶部候補員外郎楊江願意帶頭捐獻餉銀,但是楊江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他捐餉可以,但要曾國藩向皇上上書,准許其祖父楊健的原籍建鄉賢祠。

曾國藩一聽,頓時神情複雜,這楊江分明是打著捐餉的由頭要給自己的祖父楊健“翻案”啊!

湘軍無糧無餉,曾國藩被官降兩級忍辱籌來,能變通方能成大事

為籌軍餉,不得不為貪官奏請入鄉賢祠,為此降二級

那麼,什麼是鄉賢祠呢?為什麼會讓曾國藩苦惱不已?

據說,東漢時期孔融為北海相時,以對百姓有貢獻的名士甄士然祀於社。這一故事便是祭祀鄉賢的最早記載,此後一千多年裡歷朝歷代都有這種事情發生,比如三國時期的關羽、諸葛亮等都被百姓奉為祭祀。而到了明清時期,人品才學被地方所推重的人死後就可以由德高望重或位高權重的官僚權貴題請祭祀於其鄉,供入鄉賢祠,年年在春秋致祭,這種被供入鄉賢祠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自然會成為一地的先賢,廣受崇拜。

湘軍無糧無餉,曾國藩被官降兩級忍辱籌來,能變通方能成大事

而楊江的祖父楊健之所以不能回鄉建鄉賢祠並非因為他才學或官位不高,據說他也是嘉慶年間的進士,曾在道光初年為湖北巡撫。但是,楊健位高權重,卻為官貪腐,曾被道光帝申飭。當年衡州籍同鄉歐陽光幫著楊健向皇上申請入祀鄉賢祠時,還年輕的曾國藩就曾發文,嘲諷歐陽光,說他蒙著良心為貪官奏請,而如今,答應了楊江的要求,自己豈不是成了一個前後不一、出爾反爾的小人?

湘軍無糧無餉,曾國藩被官降兩級忍辱籌來,能變通方能成大事


可是,沒楊江帶頭,捐餉一事根本沒有著落,湘軍的軍餉便無從談起,別說大軍無餉軍心渙散,到時候被太平軍擊敗,更大可能是全軍覆沒,不但阻擊不了太平軍南下,還會造成整個南方的糜爛。曾國藩思前想後,又經彭玉麟的勸說,最終一咬牙,“服軟”了,所謂的個人名聲哪裡有匡扶亂世與天下百姓重要?一張奏摺便能換來七八萬兩餉銀,合算!便向咸豐帝奏明事情原委與邀賞,為楊健說情,奏請讓楊健入鄉賢祠,結果呢,很快等來咸豐帝的聖旨,準了曾國藩的奏摺,但是,同時也被連降兩級作為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