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水滸傳》中有兩個格外引人注目的大和尚,一個是梁山陣營的花和尚魯智深,另一個則是方臘陣營的寶光如來鄧元覺。一直以來,讀者們對這兩個大和尚的武藝高低有著較大的興趣,不禁發問,同為和尚,那麼魯智深和鄧元覺,到底誰的武藝更勝一籌呢?

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讀者們發出這樣的疑問當然是合情合理的,不僅因為他們同為《水滸傳》中有名的和尚,還因為兩人正好有過一次交手記錄,且看原文:

當時開城門,放吊橋,那寶光國師鄧元覺引五百刀手步軍,飛奔出來。魯智深見了道:“原來南軍也有這禿廝出來。灑家教那廝吃俺一百禪杖!” 也不打話,掄起禪杖,便奔將來。寶光國師也使禪杖來迎。兩個一齊都使禪杖相併。魯智深和寶光國師,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方天定在敵樓上看了,與石寶道: “只說梁山泊有個花和尚魯智深,不想原來如此了得,名不虛傳!鬥了這許多時,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寶光和尚。” 石寶答道:“小將也看得呆了,不曾見這一對敵 手。”

且說城下宋軍中,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寶光見他兩個並一個,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

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從上述兩段文字可以看到,魯智深和鄧元覺這一場打鬥是相當精彩,連觀戰的方天定和石寶都禁不住要誇讚對手幾句。但另一個問題是,往往越精彩的打鬥,越難分出勝負,魯智深和鄧元覺交手五十餘回合,難分高下,這又讓我們如何判斷兩人的武藝高低呢?

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小說中介紹魯智深使一根重達六十二斤的水磨禪杖,而鄧元覺使一根五十多斤的渾鐵禪杖。從使用兵器的重量上看,似乎魯智深更有實力,因為使用的兵器越重,越能證明使用者力量充沛,而力量越充沛,在打鬥中自然更佔優勢。但兩人的兵器也僅僅只相差十斤左右,說明不了什麼問題。也就是說,想通過兩人兵器的重量來判斷兩人的武藝高低,是很難說得通的。

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從兩人正面的交手狀況,無法判斷兩人的武藝高低;從兩人使用的兵器重量,也無法判斷兩人的武藝高低。那麼,我們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在兩人中間分個高下呢?其實答案並不難找出,我們可以從側面入手,也就是觀戰者的感受入手,來分析兩人在交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強弱。

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先來看看觀戰者方天定反應。方天定說“魯智深如此了得,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寶光和尚”,這是單方面地誇讚了魯智深。試想,方天定何故要長敵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只能說明魯智深的武藝的確了得,讓方天定不得不對他發出誇讚之詞。那麼,從觀戰者方天定的隻言片語來看,應該是魯智深的武藝略勝鄧元覺。

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更重要的觀戰者的反應,那就是梁山陣營的武松。武松的一系列反應就非常有意思了,他見魯智深久戰鄧元覺不下,先是“恐有疏失”,繼而“心中焦躁”,於是“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恐有疏失”當然是怕魯智深不敵鄧元覺,命喪鄧元覺手下,所以才會“心中焦躁”。試想,如果魯智深處於上風,武松怎麼可能會“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不應該像對方的方天定和石寶一樣,老老實實地在遠處觀戰嗎?更不可思議的是,武松在焦躁之下,竟然還“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這下就有趣了,《水滸傳》中兩大英雄好漢魯智深和武松,居然以多欺少,去圍攻鄧元覺一人,是不是覺得這不太像兩人的作風。雖說沙場交戰不比江湖打鬥,打贏最重要,管他幾個打一個,但在整部《水滸傳》中,你何曾見過魯智深和武松什麼時候要跟人聯手才能退敵的,從來不都是他們以一人之力扭轉戰局嗎?所以,單從武松的這一系列反應來看,我們就能明顯瞧出其中的端倪——魯智深不敵鄧元覺。

同為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且看觀戰者武松的反應

站在方天定的角度,似乎是魯智深略佔優勢;而站在武松的角度,明顯是鄧元覺更佔優勢。因此,綜合分析下來,我認為魯智深的武藝不如鄧元覺。對此,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不妨在評論區留言,感謝閱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