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文/王凱迪

從東晉十六國至隋代,

“甲騎具裝”騎兵(即人馬都披鎧甲的重騎兵)皆是戰場上的主力。然而,到了唐朝初年,曾經的重裝騎兵部隊突然轉變為以人披鎧甲、馬不披甲的輕騎兵為主力。

這種輕裝騎為主力的模式一直延續到了騎兵時代的終了,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了亞洲大陸的其他地方。曾經高光時刻的重騎兵為何在此時走向了衰退呢?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圖/韓國電影《安市城》中的高句麗重騎兵(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甲騎具裝)

01 世界大勢

公元7 世紀前後, 從西亞高原到漠北草原,再到中原大地,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都面臨輕騎兵的強勁挑戰。

在兩河流域,信仰真主的伊斯蘭輕騎兵擊敗了波斯和拜占庭的重騎兵, 彎刀輕騎兵成為戰場上的王牌; 在中亞與蒙古高原上, 突厥阿史那氏以輕騎兵擊敗了柔然的重騎兵,以藍突厥之名成為草原霸主。

中原大地之上,秦王李世民所部的輕裝騎兵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大放異彩。這些發生在各地的戰爭嬗變表明,輕騎兵戰略已經是一種世界軍事史上的群像。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圖/拜占庭重裝騎兵

02 沉重的具裝鎧甲

據考古發掘考證,一件完整的鐵具裝(馬鎧),約重40 -50 公斤, 特製的重鎧可達100公斤,而一領人甲的重量一般也要在25-30公斤左右。

如此計算下來,一匹甲騎具裝的重騎兵馬匹需要馱負超過125公斤的人與鎧甲重量。這種負重對於馬匹品種的要求極高,也就自然帶來了馬匹選育成本的增加。因此,重裝騎兵作戰高成本對於一般農業國家的財政負重而言也是驚人的。

另外,拋開成本不講,這樣的負重下騎兵只能做短距離的慢跑衝鋒,主要依靠的是其重量產生的碾壓性衝鋒勢能而非機動能力。形象的來說,重裝騎兵帶來的是如坦克一般的碾壓效果,重量的威懾力遠重於速度。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圖/厚重的馬身鎧甲

不過,從我們對於騎兵最本質的理解來看。騎兵的最重要作用是依靠側擊、迂迴、包圍等方式取勝, 更重視機動作戰性。美國軍事史學家T •N•杜普伊指出,機動性、突然性、翼側突擊和衝鋒的猛烈性這四項因素是古代騎兵戰術的基礎。

具裝重騎兵雖然在正面衝鋒的猛烈性上更勝一籌,但是在機動作戰方面明顯存在巨大的缺陷。這種衝擊力的優勢在早期步兵甲冑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可以對鬆散步兵陣線造成極大的殺傷,而一旦面對靈活的輕裝騎兵部隊,則會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如中世紀西方國家的輕裝步兵陣線)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圖/歐洲中世紀重騎兵

03 經典戰例

當面對北方內亞的突厥輕騎兵時,長期延續的北朝具裝重騎兵則難以單獨與之抗衡,往往需要以步兵弓弩的協同方陣來進行較量。比如在大唐立國的關中之戰裡,作為輔助隨唐軍出征的西突厥特勤史大柰曾經率領數百突厥輕騎兵偷襲隋軍的驍果重騎兵,“掩其不備, 擊大破之”,充分展現了輕騎兵對重騎兵的機動性優勢。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圖/輕騎兵為主的唐屬突厥人

在強調機動作戰與出其不意的軍事思想指導下, 唐朝初年的許多經典戰役中,唐人經常使用機動性強大的輕騎兵進行出敵不意的遠程奔襲。

如唐滅東突厥之戰中,神將李靖“選精騎一萬, 齎二十日糧往襲之”,從太原一帶直撲河套附近的東突厥大本營。又比如後來剿滅吐谷渾之戰中,唐人輕騎兵深入青海腹地,踏雪絕漠,深入不毛,窮追吐谷渾可汗於東崑崙山地與柴達木盆地中,直至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沿大漠直至於窴(新疆和田),縱橫數千裡雪山荒漠。如此巔峰的史詩級戰爭也只有機動性強大的輕騎兵才能做到。

“甲騎具裝”的重騎兵為什麼會在亞洲集體衰退?

重騎兵雖然一度在南北朝時期成為騎兵攻堅的主力,但是其高昂的成本與嚴苛的戰術環境要求,限制了部隊的規模化與作戰的機動性,最終也難逃被輕騎兵取代的命運。

參考文獻:

1.王援朝:《唐初甲騎具裝衰落與輕騎兵興起之原因》,《歷史研究》

2.中國全史百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