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在崇山峻嶺迷路的一支清軍,直到現在其後裔才回歸

在素有“珠穆朗瑪後花園”的喜馬拉雅山南麓,有一個山清水秀,氣候溼潤的美麗小鎮,名叫吉隆鎮。這裡生活著一群鮮為人知的達曼人,他們又被稱作“東方的吉普賽人”。

之所以被稱為“東方的吉普賽人”,是因為他們在100多年的歷史裡,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沒有國籍,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沒有房子,居無定所,主要依靠祖傳的打鐵技術和為當地人打工來謀生。

直到2003年,這一情況才得到徹底的扭轉,他們終於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國籍。

乾隆時期,在崇山峻嶺迷路的一支清軍,直到現在其後裔才回歸

(達曼人)

那麼,這是一群怎樣的人?他們有著怎樣的歷史?現在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在吉隆鎮裡有一條長約90公里的美麗峽谷,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這裡有波光粼粼的蜿蜒河流,有樹木蔥蘢的原始森林,還有銀光閃耀的巍峨雪山。即便用最華美的辭藻,也難以描繪出它攝人心魄的美麗。這就是達曼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吉隆溝”

“吉隆溝”系藏語,意思為“幸福舒適的山溝”,現在有近200名達曼人生活在這裡。

達曼人這一稱謂來源,據說與騎兵有關。“達”在藏語中是馬的意思,“曼”在藏語裡含有“軍”的含義,“達曼”合起來就是騎兵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達曼人或許是歷史上某一支騎兵部隊的後裔。

關於達曼人的歷史,有一種說法認為,在1791年7月,尼泊爾的廓爾喀部落和西藏地方政府產生摩擦,不顧朝廷的調解,悍然出兵,對吉隆、絨轄、聶拉木等邊境地區發動戰爭。

乾隆帝為抵禦外侵,派軍機大臣福康安領兵出征。福康安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相對陌生,除徵調了一部分滿清八旗兵和漢人外,還特意徵召了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以及當地藏民等,組成了十多個民族的大軍,千里迢迢趕赴西藏,進剿廓爾喀部落。

乾隆時期,在崇山峻嶺迷路的一支清軍,直到現在其後裔才回歸

(清朝八旗軍)

在福康安的指揮調度下,清軍很快就擊潰了廓爾喀部,收復了吉隆、聶拉木、絨轄等邊境失地,一路將入侵的廓爾喀人趕到到了尼泊爾邊界處的熱索,並在此和廓爾喀部進行了最後的血腥決戰。

整個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清軍也損失慘重。除大量的清軍戰死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士兵在崇山峻嶺中迷失了方向,或失足跌入陡峭幽深的谷底,或失蹤在浩瀚潮溼的密林中。其中就有數百名騎兵不見蹤影。

在和清軍大部隊失去聯繫後,這部分騎兵在山林中艱難度日,靠著捕獵野獸、採摘野果、喝山泉、睡山洞生存了下來,最後倖存的僅有不到100人。

後來,這部分人就再也沒能回到軍營。他們逐漸地和邊界上的尼泊爾人、藏人混居在一起並繁衍生息,一直生活在吉隆溝裡,成為了現在達曼人的祖先。

因此,現今的達曼人有著明顯的種族特徵,他們眼睛呈藍色,大而深,鼻樑和顴骨高挺,是典型的白色人種,只是由於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們的膚色大都呈深棕色。

在其後的漫長歲月裡,達曼人雖然逐漸地被當地人所接納,但他們地位低下,依然改變不了寄人籬下的現實。主要的生活來源是依靠打鐵,或幫助藏民和尼泊爾人做一些粗重的體力活,如耕地、收莊稼、放牧、打雜、做背夫、做木活等。他們沒有自己的房子,寄宿在主人的牛棚、馬圈裡,吃著主人為他們提供的粗劣飯食。

達曼人最初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受藏人風俗習慣的影響,他們的民族語言也隨著時間逐漸消失了。現在的達曼人,大多數都穿藏袍、說藏語、吃糌粑、喝酥油茶、信奉佛教,已經完全被藏民族同化了。

不過,他們並不刻意追求宗教信仰,只是在每月的8日、15日按傳統的習俗去轉寺院。

乾隆時期,在崇山峻嶺迷路的一支清軍,直到現在其後裔才回歸

(擁有國籍的達曼人)

直到2003年,達曼人才真正迎來命運的轉機。5月26日,所有的達曼人都正式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一天,是達曼人快樂而又難忘的日子,註定會被載入史冊。

自此,達曼人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艱難困頓的生活,真正擁有了土地和住房,還享有子女入學的機會。

2004年,政府投入140多萬元建立了達曼新村,為達曼人修建總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住房,專門劃撥了近200畝土地供他們耕種,為他們建起蔬菜大棚和鐵匠鋪,給他們無償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支撐。全村49戶,100多人都喜遷新居,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現在,當你走進達曼新村時,映入眼簾的是蜿蜒的公路、一排排嶄新的二層小洋樓、一條條整潔寬敞的街道,以及達曼人臉上幸福滿意的笑容。

不過,最美的風景,還是每座小樓屋頂上迎風飄揚的、鮮豔的五星紅旗。

(參考資料:《達曼人的前世今生》《清史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