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揚州博物館有一間國寶館,

在300平方米的展現空間內,

僅陳列了一件寶藏,

這在我國所有博物館中絕無僅有。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館內整個色調為低暗的灰藍色,

顯得空曠、安靜,

一束金色的光暈會集在展廳中,

觀眾不管從哪個視點切入,

視線一定會投射在展廳中央的寶貝上面

——一個瓷瓶,

它的全名是: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這件無價之寶的“元代霽藍白龍紋梅瓶”,其從前的主人是揚州輕工機械廠的退休工人朱立恆先生,這件國寶本是他家祖傳之物。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元高43.5、口徑5.5、底徑14釐米

這個梅瓶傳到朱立恆這一輩已是第六代,傳說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廷做官,從宮中得到梅瓶後一直視其為家傳之寶,每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將梅瓶的畫像掛在屋內瞻仰,事後又匆匆收封。朱立恆清楚地記住,1945年他家住江都時,曾有人以18石米作為交流向他母親收買梅瓶,這在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仍是被他的母親拒絕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他的母親為維護梅瓶不被搶奪破壞,還用黑墨汁把瓶上的白龍紋遮蔽起來,用棉布包裹著藏於床下。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我國許多當地都在鬧地震,揚州也不破例,不少人乃至離開高樓住到自己建立的地震棚裡,人們對地震有各種憂慮,朱立恆也不破例。他憂慮祖傳的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被震壞,便把梅瓶拿到揚州文物商鋪出售,文物商鋪的店員看了梅瓶今後,認為是清代的東西,沒有官款,歸於民窯,開價16元,朱立恆認為太低,商鋪加了2元,最終以18元成交。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揚州市文物商鋪收下這件梅瓶後,因為對元代瓷器缺乏研討,所以誤定此瓶為清代瓷器,長期置於店內並未給予注重。直到有一天,一位沈姓古玩商人來揚州,見到了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沈先生對梅瓶的斷代提出了貳言,這才引起揚州文物商鋪的注意。

1978年,文物店將這件梅瓶送北京參加了“各省、市、自治區徵集文物彙報展覽“,展出今後,上海、南京和北京的博物館都想保藏。最終,在揚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揚州文物商鋪以3000元的價格賣給了揚州博物館。揚州博物館隨即約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先生和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先生對梅瓶進行了判定,他們一致認定此瓶為江西景德鎮窯元代霽藍釉瓷器精品。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香港一位保藏家欲以3.4億人民幣收買,巴黎藏家出了40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日本藏家出了3億美元的價格,但均未能如願。

1992年,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經國家文物判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成了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細心來看這件傳世梅瓶:它通體施霽藍釉,高43.5釐米,口徑5.5釐米,最大腹徑25.3釐米,底徑14釐米。整個外碧通體著藍釉,腹部描寫的一條白龍追逐著一顆火焰寶珠為白釉,龍盤繞瓶身一週,呈s形。此瓶雖由五節坯胎粘接而成,但在口徑和近底部的兩道接痕不易被發現,製作工藝非常精巧,是元代瓷器的代表作,也是元藍釉瓷器中的寶貴藝術品。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全世界館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僅三隻,除揚博這隻外,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和北京頤和園還分別保藏一隻,北京與巴黎所藏梅瓶皆有瑕疵,北京所藏高度33cm,瓶身有裂;巴黎所藏高33.6cm,龍頭部分燒造時有瑕疵;揚博所藏高度為43.5cm,尺度為三隻中最大的,且保存最為完好,確為國之珍寶,其評價目前現已用億元作單位了。

好多人津津樂道的是——這件令人拍案叫絕的國寶當年開價16元,18元成交,後又從3000元飆升至3.4億、40億元,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朱家是虧大了。而更多的人則對朱立恆先生及其家人充滿了敬意,因為他們將如此一件精巧的文物留在了揚州,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自豪。

為避地震,農民18元賣掉祖傳瓷瓶,現為無價之寶!

瓶子原來的主人朱立恆現現已退休,聽說,他在揚州一個小巷子中開了一家麵館,一家人過著平平的生活,閒暇時帶會著小孫子去博物館看看這隻原來歸於他家的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