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严重冲击免疫接种计划,专家呼吁:重视联合疫苗推广

4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世卫组织警告称,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1.17亿儿童可能因新冠疫情导致的封锁错过麻疹疫苗接种;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的最新统计数据则显示目前至少有21个国家因封锁出现疫苗短缺,随着疫情的持续,这一数字预计还将大幅增长。全球免疫接种计划受到强烈冲击,是此次疫情在公共卫生领域造成的严重次生影响之一。

日前,“亚太专家新冠经验沟通会”通过视频会议形式成功举办。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印度等十三个国家的专家共同探讨了防疫抗“疫”的接种模式、补种措施及可行方案。

全球免疫接种被迫中断,中国儿科专家支“招”

据联合国近期发布的有关新冠病毒疫情对儿童影响的政策简报分析,全球15亿儿童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表示,为了确保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防止交叉感染,许多父母做出了推迟常规免疫接种的艰难决定。儿童作为普遍易感人群,新冠疫情全球形势的加剧,免疫接种的被迫中断,或将导致那些本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因此,如何科学地诊断和防治儿童新冠疾病成为各国儿科专家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儿科专家组结合前期新冠疫情期间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对医疗临床救治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和总结,形成了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专家共识”,为儿科临床提供重要参考。本次会议上,中国儿科专家们应邀对“专家共识”进行解读,并分享了儿童新冠的诊治经验,对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疫苗延迟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申昆玲表示:“毫无疑问,此次新冠疫情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全球大流行。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50万人被确诊感染,不分国籍、种族、年龄以及文化背景。我们今天的讨论向亚太13个国家的医疗同道们分享了中国专家在过去几个月来所积累的经验,希望借此方式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一手抓疫情一手抓免疫的 “中国经验”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疫情防控也进入了一个长期性、全球化的过程。各种防控封锁措施可能导致免疫接种继续延迟。如何在严峻的两难情况下找到科学安全的方法、保障儿童免疫预防接种,成为全球儿科专家共同关心的议题。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强调,疫情下的预防接种工作应该科学评估、收放有度,使“抗疫”和“免疫”两场 “战疫”齐头并进。“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大家都在期待一支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

梁晓峰在会上向各国专家介绍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这份“中国经验”指出,各地区应当进行全方位的疫情风险评估以及接种流程改造,包括通过网络和电话渠道合理安排接种时间,优先安排可能超出免疫程序时间的儿童,优先接种国家免疫计划疫苗;做好接种场所的设施改造、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注意接种人员的自身防护,对受接种者和陪护人员进行密切监测和随访等。

除了在硬件上做到积极防控,联合疫苗大大减少了预防接种的针次,能减少儿童及家长往返接种单位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染新冠的风险。

后疫情时代,联合疫苗价值凸显

疫情暴露出的医疗资源挤占和不均衡问题、医护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问题、医院管理问题,使得联合疫苗的优势充分显现。

随着国家免疫规划的推进,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已由最初的4种扩大到14种,接种剂次增加至22~25剂。初步统计,一个孩子从出生到6岁,接种总次数可能超过30剂次。而联合疫苗安全有效,能提高疫苗管理效率、减轻医务工作者的负担、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率,将成为预防接种的发展方向。

菲律宾儿科传染病学会会长Anna Ong Lim在此次会议上分享了菲律宾的联合疫苗使用经验:“联合疫苗一直是全球免疫规划重要的一部分。五联疫苗早已被纳入菲律宾的免疫规划中,六联疫苗在菲律宾的使用率也很高,且安全性也已得到普遍认可。联合疫苗的优势十分凸显,它不仅减少了接种针次,提高了疫苗覆盖率;还降低了疫苗运输、储存和管理的成本;同时,对更多新疫苗进入免疫规划,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资料显示,联合疫苗已在诸多国家广泛使用,以五联苗为例,自1997年首次获批,目前已经在104个国家获批,累计接种3亿剂。在中国,五联疫苗已有近10年的使用经验,国内接种已经超过1500万剂。

目前,中国市场还未引进儿童六联疫苗。资料显示,六联疫苗可同时预防6种疾病,包括乙肝、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入性感染。同时,接种剂次从15剂减少到5剂。六联疫苗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累计使用超过9000万剂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