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負義?都是施惠者的錯

古人曰“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見中國人很看重感恩。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的回饋,讓我們心安理得;更是一種生存策略,感恩會讓幫助我們的人更樂意幫助我們。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不懂得感恩或不會感恩。其實,感恩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第一,從受助者的視角來看。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感恩,需要把握兩個問題:要不要感恩與如何去感恩。要不要感恩?有兩個標準,一是對方付出勞動的多少;二是對方的幫助給自己帶來的益處有多少。

要綜合這兩個方面,再決定感謝的分量。比如,某件事情,對幫助你的人來說,付出了很多,盡了最大努力,卻沒有成功,幾乎對你沒有幫助。但是,我們仍然應該感謝對方。另一種可能是,對方付出很小,舉手之勞、順水人情,但是,對你而言可能是人生的轉折點,收益很大。當然要感謝對方。

如何去感恩?感恩是一種情感行為,不能一次性處理變成商業買賣。這一點非常重要,獲得別人幫助,那是看在兩個人的關係上。如果一次性處理,就把別人的幫助當作商業行為,兩人成了買賣關係了。對情感的回報,最好還應該用同樣的情感來報答。記得別人好,說出別人的好也許對幫助者最好的情感回饋。

忘恩負義?都是施惠者的錯

第二,從幫助者的視角來看。

幫助別人一般有兩種動機,一是希望獲利。這種利可能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更多時候可能是情感的利益,讓別人對自己感恩戴德。

另一種是發在內心的需要。為什麼?因為幫助被人的時候,自己獲得了內心安穩,彰顯了自身的價值,抑或達到一種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自我實現”。因此,真正意義的幫助者應該是感恩受助者,因為是受助者讓自己有所收穫。如果是懷著讓受助者對自己感恩戴德的心態去幫助他人,必將收穫的是受助者忘恩負義!

忘恩負義?都是施惠者的錯

讓我們都成為一個合格的受助者與幫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