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投資環境生變中企需積極應對

日前,歐盟委員會向所有成員國發布了有關外商直接投資(FDI)和資本自由流動、保護歐盟戰略性資產收購指南,將健康醫療和基礎設施等企業納入戰略性資產範圍。此外,《歐盟外資審查條例》也已通過,將於今年10月11日正式實施。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的同時,歐盟的投資環境也在加速生變,給中國企業走向歐盟帶來新的挑戰。4月22日,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佈《歐盟營商環境報告2019/2020》認為,歐盟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在退坡,整體營商環境不容樂觀,使得企業對歐投資信心下滑,投資規模大幅下降。

營商環境在變

近日,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歐洲議會委員會會議上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今年歐盟經濟將深陷衰退。與此同時,企業對歐盟的投資環境的評價也在發生變化。

《歐盟營商環境報告2019/2020》課題組在中國和歐盟調研了163家中企,對歐盟營商環境持負面評價的比例為27.6%,高於持正面評價的企業比例(20.9%)。世界銀行發佈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大部分歐盟成員國營商環境位於全球30名之後。

“根據我們的研究,當前歐盟營商環境最突出的問題是過度規制。”在發佈會上,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過度規制導致了歐盟營商環境持續退步,對中國企業在歐盟投資和經營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據瞭解,過度規制主要表現為歐盟出臺的諸多規定大大超出了政府對市場干預的合理界限,破壞了市場正常運行秩序。近年來,歐盟在數據保護、數字經濟、標準制定、外資准入、競爭等領域出臺了不利企業投資的法律法規。歐盟去年發佈了《歐中戰略前景》,將中國視為“經濟競爭對手”及“制度性競爭對手”,並且通過了《歐盟外資審查法律框架草案》和《歐盟外資審查條例》等,全面收緊中企對歐投資。

趙萍進一步分析,歐盟在市場準入、市場拓展、日常監管等三方面的過度規制分別給中國企業投資歐盟帶來三大困境:一是面臨更多、更高的壁壘,二是遭受不公待遇,三是合規成本大幅上升。

正視中企作用

“過度規制導致歐盟營商環境退步,直接後果是中企對歐投資信心下滑,導致中國對歐投資規模大幅下降。”趙萍強調,過度規制不僅是對中企投資設障,更是對歐盟經濟發展,尤其是疫情之下的經濟穩定設障。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與歐盟貿易額為4.8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在歐盟設立的直接投資企業超過3200家,覆蓋歐盟28個成員國。

然而,東盟在今年一季度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報告顯示,在受訪企業中,將歐盟作為首要投資目的地的比重從2018年的78.63%降至2019年的24%,這很有可能成為對歐投資衰退的先兆。

造成上述變化的原因不止於過度規制。趙萍認為,影響中企對歐投資還存在三個主要問題:一是歐盟成員國對中企經營模式等缺乏正確認知增加了融資等方面的難度,二是歐盟總體稅負水平較高大大增加了企業經營成本,三是歐盟政府工作效率偏低增加了行政成本。

趙萍說:“當前,歐盟經濟增長減速壓力巨大,其實更需要保持客觀理性,摘掉對中國的有色眼鏡,正視中國企業對歐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趙萍建議,目前亟待解決歐盟因過度規制造成的營商環境退步問題,為此要採取三大舉措:一是取消不合理的市場壁壘,尤其是不能濫用“國家安全”;二是必須停止各種歧視行為,堅持真正的市場化原則;三是避免干擾企業經營秩序,提升政府服務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持續7年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加快推進,今年以來已開展3次談判,最近的第28輪談判於4月20日-24日進行。如果年內達成這一協定,將為中歐經貿合作和疫情之下的歐盟經濟恢復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