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天,大家會去找哪些童年的野菜?

煙字499


很高興回答,到春天大家會去找哪些童年的野菜?

記得小時候經常去採蘑菇,天還沒有亮,就約上幾個小朋友一起去山上採蘑菇,到山上的時候只有一點矇矇亮。在山上經常會聽見一些鳥叫,還有其他動物叫聲。有一種動物叫起來就跟你小孩的哭聲一樣,有的 膽小的就聽著有點害怕,本來又都是小朋友。去採蘑菇回來還要去學校上學。

還有放假去挖野蒜,搞得自己全身泥,回來吃飯都要多吃一點。

現在只要有野菜都會去,不是特別喜歡吃,而是特別喜歡去踩。那種感覺再累都值。

有魚腥草,這個吃了特別好,很多人去山上找,以前很多的,一片一片的。現在是很少了

現在最多的就是小竹筍,拔得特別的過癮。還有就是蘑菇,好多人下鄉去收蘑菇。拿到城裡去賣。


人為財死鳥為食忘


春天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已經過去幾天了,萬物生長,野菜首推其中。各式各樣的野菜南方北方大地蓬勃生長,有的超市也有賣,但價格貴過許多蔬菜。也有星期休息日相約去郊外邊遊玩邊採摘一些野菜,充實生活樂趣增加歺中美味,其景實在令人嚮往……。像我們的年齡,回憶童年的野菜,雖有無盡思念,但更多的是苦澀。那個時候五十年代未,放學後趕快去野外挖野菜,等待父母田裡回家做飯。從記事起家裡總是糠菜多米粒少,更沒有油,所以今天回憶起來沒有當今人們享受野菜的美味樂趣,只有苦澀的味道……。七八十年代兒女在學校裡有憶苦思甜教育,回家要我們做那個窮苦時的飯食,等做好吃飯時,我尚能吃得平常,但小孩卻是難嚥,問我們怎麼這樣難吃呀?現在學校沒有這個教育了,我倒是覺得有必要,人是不能忘本的,我們現在的美好富足生活就是革命先輩們吃野菜,走萬里長征打岀來的……。題主可能是年輕人,在蜜糖里長大的青年並不知道解放前和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困難的嗞味,吃一歺二歺野菜改變一口味新鮮美味無窮,如果像我們童年時光常年吃,歺歺吃還有這麼美味道嗎?這是我一個七十多歲老人童年真切經歷,對野菜的另一番感覺,和年輕人不一樣的意義,但我真的十分難忘也從內心感謝童年的野菜,是它把我養大,沒有童年的野菜,我也享受不到今天的好生活!


龔愛民516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題目,就很親切。我生長在黑龍江的一個農村。小的時候,大人們去田間勞作,我們這些小孩子,放學後就到村子外面的大墊子上,或者是道路旁,或是田地裡挖野菜。那時候比較貧困,我們挖回來的野菜,就是晚上全家人的桌上菜了。野菜的種類比較多,我這裡主要說三種。

第一種野菜是最普遍的,叫婆婆丁,味道有點苦。春天有綠草時,婆婆丁就差不多出來了。剛開始比較少,到後來就多起來了,一片一片的。有的人邊挖邊摘乾淨,有的人挖回去一起摘乾淨。挖的時候比較辛苦,刀子好用的話還好;要是不好用的話,手上會磨出泡的。而且是從泥土裡挖這種野菜,兩手都要弄的很髒的,沾滿泥土。但是我們都愛挖,因為晚上全家人就有菜吃了。回到家裡,媽媽就把婆婆丁放進盆子裡,用涼水洗幾遍,再用水泡半小時以上,婆婆丁會長很多的,撈出瀝乾。用雞蛋炸點雞蛋醬,晚上大家吃婆婆丁蘸醬,香極了。要是再加上些園子裡的發芽蔥,一頓飯兩個菜。大碴子粥做主食。那時候非常好吃。

婆婆丁大了,就不好吃了。開了花之後就很老了,是很好的中藥材。

第二種野菜不是很普遍,叫小根蒜,味道比較辣,類似大蒜味道。它一般只生長在大地裡,不適合在草墊子等硬性土地上,所以怕踩壞莊稼,就不太去,所以小根蒜就顯得比較珍貴稀少。有時候也到沒種莊稼的地裡去挖,它長的比較深,用鐵鍬挖比較合適,否則容易把根,也就是那個“大腦瓜”給挖碎了,主要吃的就是那“大腦瓜”。它的長勢特點也像婆婆丁,一生就是一大片的,挖起來也很過癮。晚上桌子上要是有小根蒜,再加上婆婆丁,一苦一辣,蘸雞蛋醬吃,算是絕配。

第三種野菜就是曲麻菜,味道也是苦的,但不同於婆婆丁的味道。一般是在婆婆丁老了之後,曲麻菜就出來了。它的生長環境也是要在大地裡,小麥地裡,或者其他地裡都有。爸爸很喜歡吃,他說曲麻菜苦點好,敗火。吃曲麻菜時,要趕在它長大之前吃,也就是剛冒芽時,有點紅稍微變綠,就要挖出來吃了,否則長大了的曲麻菜,苦的不得了,很難吃的。曲麻菜長大時,我們都是大框大框,或是用袋子裝,弄家來餵豬、餵鴨子、喂大鵝的,它們非常喜歡吃的。那麼苦它們還願意吃?是我當時很好奇的事,當然到現在也不知為什麼?
長大上學,又工作在城裡。我時時想念我的家鄉,那裡的父老鄉親,那裡媽媽做飯的味道,那裡的野菜,那裡的一切一切……兒時的記憶。有時候放假還抽空回去,過過田園生活,尤其是挖挖野菜什麼的,很有趣的。小時候的味道,湧上心頭……

以上便是到了春天,我要找尋的幾種童年的野菜,希望讀者能產生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