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半年兩次卸任華為子公司董事,持股0.94%如何保持控制權?

任正非以43歲的“高齡”創建華為,到如今已經77歲了。

任正非半年兩次卸任華為子公司董事,持股0.94%如何保持控制權?

近期,任正非卸任華為全資子公司上海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這是去年底以來第二次卸任華為子公司董事一職,去年年底任正非已卸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之職。

本次卸任,業內再次熱議,任正非要退休了嗎?

毫無疑問,任正非是華為的精神領袖。業內人士認為,任正非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顯然是不會退休的,目前的華為也需要他坐陣。業內人士更傾向於將華為高層集體卸任子公司董事和高管職務的舉動解讀為增加子公司的自主權。

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任正非共在8家公司擔任高管,分別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業務運作實體)、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華為母公司)等。其中,他是華為繼承電路設計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時是華為母公司華為投資控股的股東(持股0.94%)。

在目前的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股權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有公司99.06%的股份;二是任正非個人,佔有0.94%股份。

任正非僅佔華為股份的0.94%,為什麼仍然擁有華為的主要控制權?

任正非半年兩次卸任華為子公司董事,持股0.94%如何保持控制權?


虛擬受限股:所有權與分紅權分離

華為早期激勵機制源於1990年,由於公司資金緊張,發不出人員工資,所以把股份當作工資發給員工。後來華為將計就計,以1元的股價向員工出售股份,然後15%的利潤作為分紅,員工持股的模型就有了。

1998年時,華為到美國考察時發現,實體股可以轉為虛擬股,用以激勵員工。因此在2001年,華為推出了虛擬股票期權計劃,員工手上的實體股變為了虛擬受限股。

什麼叫虛擬受限股?

每年,華為表現優異的員工會從上級主管那裡會得到一份合同,告知他們今年能夠認購多少數量公司虛擬股票,員工可以決定買不買。這份合同不能被帶出辦公室,簽字完成之後,必須交回公司保管,沒有副本,也不會有持股憑證,但員工通過一個內部賬號,可以查詢自己的持股數量。這些員工不會在工商登記上出現,其股權全部由華為工會代持。

虛擬股其實是和實股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虛擬股就是指不需要在工商進行登記的股份。

受限指的是,一般只有實際股的部分權利而不是完整的權利。

華為持有虛擬股的員工除了享有分紅權,並不能行使其他股東權利,只能選舉產生持股員工代表,並通過持股員工代表行使有關權利。也不能進行轉讓和出售,一旦離職則自動喪失相關權益,股票只能由華為控股工會回購。

董事會控制:董事候選人由上一屆董事會提名

華為員工持有虛擬股權有選舉代表的權力。持股員工的權力行使是通過一股一票,選舉產生115名持股員工代表組成持股員工代表會,持股員工代表會再選舉產生董事會和監事會。

華為官員表示,獲提名的董事、監事候選人是在選舉之前由上一屆董事會挑選出來的。這意味著提名權才是關鍵,必須提名後,工會委員會才照著名單選舉,工會委員會扮演的角色就類似於我們的“人大”。

章程控制:重大事項一票否決權

華為有一個治理章程,治理章程很明確規定了例如公司的資本增資、資本結構調整,治理章程、重大治理文件的修訂,包括公司董事和監事的候選人提名方面,任正非有一票否決權。

這就意味著華為的經營決策機構與監督機構,最終還是由任正非控制著。

AB股:同股不同權

依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公司必須同股同權,而有限公司可以同股不同權。而在華為內部章程裡有表明,任正非在華為控股中,享有特別權利。

任正非完全可以同股不同權。

協議控制:表決權委託協議

在華為內部通過協議和委託的形式,任正非可代為行使工會的股東權利。實際中我們也看到,華為的股東會議歷次只有兩人參加 ——任正非和孫亞芳。

華為虛擬受限股的真實作用

2001年之前,華為長期施行1元購買股票和1元回收股票的做法,這就引發了一部分離職員工的不滿,2003年,有華為的離職高管把華為告上了法庭,他們認為華為應該以每股淨資產(淨資產的計算參照四大審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公司的審計報告,但計算方式存疑)價格回購股票,同時,他們提出應按照同股同權的原則享有股權的增值。

結果當然是員工敗訴,因為這是公司內部的一種分配方案,員工與公司是合同關係,而不少股東關係,持股員工的權利僅限於分紅和股價增值收益,並不涉及產權。

員工要交錢進來去參與利潤分配,並承擔有可能減值的風險,最重要的是還沒有股權的所有權,看起來華為的虛擬股頗為雞肋,那華為的員工為什麼還願意買呢?

虛擬受限股的真正核心是投資回報率,員工購買後的收益高,那虛擬股才會有吸引力,也真正會起作用。可以讓員工增加對公司、集體的認同,讓員工感覺是在為自己工作,以更好的奮鬥去獲得更高的收益。

華為的分紅實在誘人,華為1元/股的政策實行到了2001年,此後是按淨資產價格購買。

2010年,華為內部購買價為5.42元,而當年的分紅為2.98元,年收益率高達55%,10年間的虛擬股收益超過15倍,分紅數十上百萬的比比皆是。華為內部股票已成為華為員工最可靠、穩定的投資渠道。

以2018年為例,華為的分紅在240億左右,按9萬多持股員工算,人均都能分到20多萬,多的分到數百上千萬很正常。

一般來講,華為員工工作3年就能達到14級,可分到數萬股,以淨資產價格購買需要幾十萬元,這對很多新員工來講也是種“甜蜜”的負擔。因此,在華為的爭取下,華為員工還能以"助業貸款"的名義從中國銀行、工行、建行和平安銀行的深圳分行獲得貸款,用於購買虛擬股。這項政策由於與人民銀行頒佈的《貸款通則》不符,在2011年已被有關部門叫停。

華為的配股量設計得非常巧妙,很多員工為了購買股票把工資和積蓄搭進去不說,還欠了一屁股債,且年年如此。

任正非用員工持股,將華為員工的“錢程”與公司的發展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對華為人來講,晚上9點到家是常態,10點到家是經常,11點到家是偶爾。且華為以“狼性”著稱,有嚴格的績效考評制度,還實行末位淘汰制。這導致華為加班文化盛行,有的員工甚至結婚頭天都還在工作,不堪重負。

但在華為工作會有明顯的成就感,項目一旦成功,惠及的是以億級的用戶,這種成就感,能鼓勵員工堅持走下去。華為崇尚奮鬥者,有個“向火車頭傾斜”的口號。對那些全身心奉獻的A類員工無比厚待,升職加薪福利股票遠遠超過其他人,給錢是沒有上限的。

但虛擬股不是每個公司都可以學,實際上很多公司都採用過這種方式,但它們基本上都淪為內部融資的手段了,最終是犧牲了員工的利益,等於是員工出錢補貼公司老闆,所以員工對此非常反感。

當公司逐漸發展,不斷融資,不斷吸納優秀人才進入公司的時候,創始人的股份也會逐步被稀釋。

在股份被不斷稀釋的過程中創始人如何始終取得公司控制權?


任正非半年兩次卸任華為子公司董事,持股0.94%如何保持控制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